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經疏》

「古逸部·疑似部」經文2771卷85頁碼:P0364

  ..續本經文上一頁薩以謂愛□□□□佛土成就眾生釋無方便。於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釋□□□□以而不解。是名下結。第二章中何謂下問也。謂不以愛□□□□佛土成就眾生釋有方便。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釋惠。而不疲厭釋解。以此准前前縛中亦應釋言而有疲厭。所略故也。是名下結。第叁章中問謂也。謂菩薩住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釋無惠。而殖眾德本釋方便。縛者略而不解。是名下結。第四章中何謂也。謂離諸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釋有惠。而殖眾德本釋方便。迴向阿耨菩提釋解。以此准前前縛中亦應言不解迴向阿耨菩提前略無也。是名下結。上來總名第一約就甚深空理以明修智修悲。亦是為上根人說法訖。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者。此一句總結勸修

  自下第二又復觀身。身無常苦空□□□□苦無常理以明修智修悲。亦是為中根人說□□修智後明修悲

  第叁雲又復觀身。身不離病已下□□□□事等以明修智修悲。亦是為下根人說法。先明修智□□□文相易見。不具解。合名叁對修智修悲。文義□□□□成調伏。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者□□□問言。有疾菩薩雲雲何調伏。如我向說。修智修悲是名菩薩調伏義。上來總名第一所修文訖

  自下明其所成。由前修智及修悲故遂得成於不住道行。由修智故不住生死。由修悲故不住涅槃。自下文義亦皆易解。如疏中釋 不思議品者。經中亦名不可思議。通而言之。唯是一義。別而言之。非不差異。異相者。據真望妄。真外無妄。既不有望。亦無對之真心言寂。故名不思議。據妄望真。妄外有真。妄外之真情緣叵及。名不可思。口言靡逮□不可議。餘義如疏廣說。前問疾品離過行中明其所修。不思議品離過行中顯其所成。故此品來。就此品中文有□□□□□子念座維摩身現不思議德。第二舍利言亦□□□□下因身子讚歎維摩口宣不思議事。第叁是時大□□迦葉傷歎維摩辯出不思議人。就初段中文復有□□□明念座。第二維摩教訶。第叁為其取座。爾時舍利□□□□□□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座者□第一申子念訖。念座者。由前室空故興。若不空室。念此□□燈王妙座無由得至。問曰。何故舍利弗數數生念。答曰。此經陶練聲聞令其厭小忻大。聲聞之中舍利弗者智惠第一。明其念即被訶。知彼聲聞不及。申子智惠尚被訶嘖。令其餘者自鄙狹劣忻求大乘。又復申子聰明第一。不念即已。念必顯法。為此義故數數生念。自下第二明教文中有二。第一正舉教訶之辭。第二說是已下明說利益□舉□訶。夫求法者已下次明教也。訶解就教之中□□□□一正教是故已下總結。就正教中文復有二。第一□□□□□捨相。第二所以者何已下明有相者非真□□□□□□□中文復有二。初明捨染相。次唯舍利□□□□□□□□似求已下明捨淨相。論其意者。法空理□□□□□□□可得故求法者不得於彼染淨中求。是故□□□□□解不容言路。就彼第二明有相者。非求法□□□□徵問。所以求法齊捨染淨之相者何下有十句□□□□釋十句經文攝為五對。初有兩句。一對明有淨相者非真求法。後有八句四對明有染相者非真求法。就前淨相一對之中。初句明法生情有情取者非求法。後句明法出相有心者非真求法。前句即離淨心。後句即離相。法無戲論者正明法出情。四智非實事同戲論。真中離此。是故言無。若言我當見苦斷集滅證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此明有情取者非真求法。此之□明離淨心訖。自下一句明離淨相。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者。此明法離相。安立諦中四諦生滅名為不□□□諦離此四相故稱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此明有相心者非真求法。四諦之中□□□□□□□□諦無為稱之為滅。行此生滅非求□□□□□□□明有淨相者非真求法。自下八句四對□□□□□□真求法初有四句兩對。明離數法。次□□□□□離心王。前離數法中初兩句一對。明離貪□□□□□明離惠數。離貪之中前句無能緣心。後句□□□□法名無染者。貪心愛著名之曰染。真中□□□□無此明法出情。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若染於法染世諦法。乃至涅槃染真諦法。此明有情取者非真求法。自下一句明離貪境。法無取捨者。貪所緣境好者取惡者須捨。真中離此。故無取捨。此明法離相名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此明有相心者非真求法。自下兩句明離惠數。前句明離惠心。後句離惠所緣境。法無行處者。惠心取□□□□□處真中無此故無行處。此明法出情。若行□□□□行處非求法也。此明有情取者非□□□□□□□□□所緣境法無處所者。境界之□□□□□□□□□法如理中離此處所。是以言□□□□□□□□□□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此明有心者□□□□□□□句兩對。明離數法訖。自下四句兩對。明離□□□□□□□明離七識八識心王。後兩句一對明離□□□□□□□對中。前句離能緣心。後句離所緣境。法名□□□□□□□那識。依舊來解。是人我相。今時新義通法我相。阿梨耶識亦通人我法我之相。法空理中離此識相。故名無相。此明法出情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此明有情取者非真求法。自下一句離所緣境。法不可住者。□□□□為識。所託名之為住。真中離此故雲不可。此明法出相。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此明有相心者非真求法。自下兩句一對明離六識心王。前句離能緣心。後句離所緣境。法不可見聞覺智者。眼識隨生見。耳識隨生聞。鼻舌身叁識隨生覺。意識隨生知。法空理中此六識相並非所□□□□□□□出情。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者非真求法。自下一句明□□□□□□□□□□□□□識緣境四相遷變名曰□□□□□□□□□□□□□為此明法出相。若行有為是求有為不求法□□□□□□不名求法。上來總名教訖

  自下是故舍利□□□□□□切法應無所求者。總結勸修。下復明說□□□□□□得十解。初心生空法眼淨也

  自下第叁明維□□□□□□座。問曰。維摩何不直為取座先須教訶。答曰。燈王□□□不思議諸佛境界。若不先訶有所得心令其捨□□□□無所得觀令其行善自分因立燈王座□□□□□□此義故先須教訶也。就取座中文分五別。第一維摩問文殊座處。第二文殊言東方已下示其座處第叁於是長者現神力已下明取高座來入其小室。第四諸菩薩大弟子已下明大眾驚訝。五爾時維摩詰文殊已下命眾令坐。文相易見。不勞細解。問曰。十方妙座維摩足知。何不直取□□文殊。答曰。欲明寄實不思議德□□□□□□□□□謂維摩隨近化作。今問文殊。文殊實□□□□□□□高座極遠能取將來故知維□□□□□□□□□聞說獲利益故。就第五命眾坐中□□□□□□□利弗已下次命聲聞。就命聲聞中□舍利□□□□□□弗不能坐。第叁教其禮佛第四明其禮□□□□□□利弗大德羅漢神通具足。何故不能坐得□□□□□是世間事坐。舍利弗不啻能坐。良以此座燈王如來□願力之所成就。非是小乘神通境界。故不能坐。由禮□□佛神力方始得坐。上來因身子念座維摩□□□□□□訖。自下第二因身子。讚歎維摩口宣不思議事□□□□疏科釋。有人作問難言。芥子納須彌。既是不□□□□芥子亦是不思議。以不答言須彌納芥子非□□□□□□言芥子納須彌。得是不思議。須彌納□□□□□□□亦可促一劫為七日。可是不思議□□□□□□□□答曰。異法辯客納。以小納大。不□□□□□□□□即法辯延促。是故促長延□□□□□□□□為其簡並對者。如芥子納須□□□□□□□□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