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經文上一頁入法界四十二字觀門一卷 六紙 文殊贊法身禮一卷 叁紙 授菩提心戒儀一卷(大乘律) 叁紙 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禮一卷 四紙 般若理趣釋二卷 叁十二紙 大曼茶羅十七尊釋一卷 叁紙 金剛瑜伽護摩儀一卷 八紙 都部陀羅尼目一卷 四紙 大乘緣生論一卷(大乘論) 十紙 七俱胝佛母陀羅尼經一卷 十九紙
[槐]右十部共十一卷同一帙 大虛空菩薩所問經八卷
[卿]右一部共八卷同一帙
此一經八卷前後四譯。舊錄雲。是大集中之一分也。不可別存。今以義理幽深。又于大曆四年別翻出耳。今當第五譯 仁王經二卷(並序) 代宗皇帝禦製(已久流行) 叁十五紙 密嚴經叁卷(並序) 代宗皇帝禦製 五十一紙 仁王念誦儀一卷 十九紙
已上經等共七十部。計九十七卷。並出大曆七年正月進上代宗朝敕下流行目中。宜編入一切經目(元進一百一卷仁王經疏叁卷移在後並失經目今計九十七卷)次後續進上具件如後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叁卷 五十一紙 成就妙法蓮花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一卷 二十五紙
[戶]右通前仁王經等五部共十卷同一帙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一卷 十一紙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一卷(出吉祥勝初瑜伽經) 十 五紙 大藥叉女歡喜母並愛子成就法一卷(亦雲呵利底母法) 十二紙 普遍光明大隨求陀羅尼經二卷 叁十二紙 金剛頂超勝叁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一卷 叁紙 五字陀羅尼頌一卷 八紙 聖閻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一卷 八紙 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金翅鳥王品一卷 十一紙 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一卷(出不空罥索經二十八卷) 二紙
[封]右九部共十卷同一帙 聖迦尼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叁卷 四十八紙 大威怒烏刍澀摩儀軌一卷 十紙 佛說摩利支天經一卷 四紙 金剛頂經一字輪王瑜伽一切處念誦成佛儀軌一卷 八紙 佛爲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一卷 九紙 大方廣如來藏經一卷 十八紙 佛說一髻尊陀羅尼經一卷 十四紙 速疾立驗摩醯首羅天說迦婁羅阿尾奢法一卷 六紙
[八]右八部共十卷同一帙 大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一卷(亦名五支略念誦法) 二紙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隨行法一卷 叁紙 木患經一卷 一紙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一品(亦名文殊五字念誦法) 二十四紙 曼殊室利童子菩薩五字瑜伽法一卷 二紙 金剛頂降叁世大儀軌一卷 四紙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二卷 四十二紙 金剛頂經觀自在如來修行法一卷 六紙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論一卷(亦雲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義) 七紙
[縣]右九部共十卷同一帙 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一卷 二紙 修習般若波羅蜜菩薩行念誦儀軌一卷 七紙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一卷 七紙 觀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蓮花部念誦法門一卷(亦名成就大悲觀自在) 十二紙 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一卷 四紙余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一卷(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 十一紙 末利支提婆華鬘經一卷 十一紙 大聖天歡喜雙身毗那夜迦法一卷 叁紙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一卷 九紙 金輪王佛頂略念誦法一卷 叁紙 金剛頂瑜伽降叁世成就極深密門一卷 叁紙
[家]右十一部共一十一卷同一帙
右叁十九部。共四十五卷。又計前大曆七年中仁王經等叁部六卷。同爲五帙。今又都通計前大曆七年中所進經。都合一百九部。計一百四十二卷(內大乘律寄在花嚴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同帙收大乘論二部二卷一卷與大乘律同帙一卷大日略念誦法同帙)都計一十四帙。並是開府儀同叁司特進試鴻胪卿肅國公贈司空食邑叁千戶谥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叁藏沙門(不空)梵雲阿目佉跋折羅(唐雲不空金剛)本名智藏。從名改號爲不空。于玄宗肅宗代宗叁朝。爲灌頂國師。于叁朝內相次奉诏。翻譯經律論等。後于大曆七年。又相次進上經目。于貞元十五年。奉敕編入貞元釋教目錄。其不空塔廟碑文。並見在長安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十卷(並序) 德宗皇帝禦製 一百六十紙 大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一卷 二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第四譯) 二紙
[給]右叁經十二卷同一帙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並經新序) 一百五十五紙
[千]右一經十卷同一帙(貞元六年庚午歲與牟尼室利等同譯) 本生心地觀經八卷(並序)德宗皇帝禦製 一百一十紙
[兵]右一經八卷同一帙(貞元六年庚午歲譯) 大方廣佛花嚴經四十卷(內雲入不思義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六百一十二紙
[高][冠][陪][辇]右一經四十卷同四帙
此經烏茶國王自手書。進大唐德宗皇帝。其經當前花經中入法界分。從第六十到第八十。計二十一卷。今譯爲四十卷。其經貞元十叁年。于長安譯。其元進經梵夾表文在第一卷後記耳(其經雖曾見其文辭理多前後移易故計寫到)
右上六部七十卷。並是罽賓國叁藏沙門般若。梵雲般刺若。唐言智惠。于德宗聖神文武皇帝貞元四年歲次戊辰。後相次奉诏宣譯。于貞元十五年。奉敕編入貞元釋教錄 十力經一卷(並序記) 十紙
右一經一卷。龜茲國叁藏勿堤提犀魚(唐言蓮花精進)于安西譯 回向輪經一卷 四紙 十地經九卷 一百二十一紙
右二經十卷。于阗叁藏屍羅達磨(唐言戒法)于北庭譯
[驅]右叁經共十一卷同帙
此叁經十一卷同一序記。在十力經前。雲是大唐國僧法界。從中印土持此梵夾。路欠請譯出將歸。于貞元十五年。准敕編入貞元釋教錄
大乘律 授菩提心戒儀一部一卷(大曆中進經數花嚴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同帙) 叁紙
大乘論 大乘緣生論一部一卷(聖者郁楞伽造在大曆七年進經數與大乘律同帙) 十紙 金剛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論一部一卷(大曆中大日略經同帙) 七紙
右上叁部叁卷。大興善寺叁藏不空譯(重標于此)
小乘律(開元目中遺編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二十卷(內元欠二卷) 二百七十紙
[毂][振]右一部共二十卷同二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二十卷 叁百叁十五紙
[纓][世]右一部共二十卷同二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五卷(內元欠一卷) 八十七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 十二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隨意一卷 十叁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二卷 二十八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羯恥那事一卷 六紙
[祿]右五部共十卷同一帙(內元欠一卷)
右上七部五十卷(內元欠二卷)是大唐叁藏義淨。從大周證聖元年。止大唐景雲二年以來兩京宣譯。准長安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敕。及景雲二年閏六月二十六日敕。編入經目。今准開元釋教錄中遺漏不收今拾遺補阙編入貞元釋教錄爲訪本未足(即元欠叁卷)且附阙本錄中收(然慮誤爲別生故于本部中亦重收于彼耳)
德宗朝貞元藏目等 續開元釋教錄叁卷 七十紙
右一部叁卷。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于貞元十年甲戌歲。奉敕集(與法琳別傳同帙續貞元錄在內)
[車]右叁部七卷同一帙 新定貞元釋教錄叁十卷(元二十六行成紙) 九百紙余
右一部叁十卷。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于貞元十五年己卯歲。奉敕集。貞元十六年。敕下流行
[駕][肥][輕][策]右一部叁十卷同四帙
右上大小乘經律論。及念誦法遺編律文。及貞元目錄千缽經等。共一百叁十五部。計叁百二十叁卷(內除千缽經一部十卷)並計見將到數 一切經源品次錄叁十卷(元二十五行成紙在貞元藏外)六百紙
[功][茂][實]右一部叁十卷同叁帙(若施主開藏時緣文字稍多可計六帙數)
右一部叁十卷。大唐宣宗朝。趙郡業律沙門從梵。依貞元釋教入藏錄。自大中九年乙亥歲。止鹹通元年庚辰歲集。亦計見將到經數。今通前計一百叁十六部(內千缽經一部十卷)共叁百五十叁卷。貞元錄中不計寫到數(抄寫月亦已計數抄寫流行訖) 大佛名經一十六卷(或十八卷附梁錄未詳作者) 四百一十紙
[修][富]右一部十六卷同二帙 法琳別傳叁卷(貞觀年中僧彥悰集) 四十五紙
右一部叁卷與續開元錄一部叁卷同一帙右上二部一十九卷。先開元錄中疏述不收。後于貞元十五年己卯歲。合會重收。奉敕編入貞元釋教錄施行(貞元錄中具述委細) 大唐續貞元釋教錄一卷
右一部一卷與別傳等同帙
右上一部一卷。是(恒安)取前件貞元藏經等到。故出此目。以爲永記亦編于此(切慮文繁故不別出排藏錄)
右已上都通計。前見將到經。及貞元目錄品次錄。大佛名經。別傳。千缽經。花嚴論等。都共一百四十部。計四百一十叁卷(內一部一卷經新目)共四十叁帙。具列如前。若于開元藏後別排。即如此排列。若通開元錄逐大小乘分排列。即都並長者花嚴論等。合一千二百一十四部。計五千四百叁十一卷。五百一十八帙(零卷散收諸部帙中故致增減內華嚴論一部四十卷經新目一部一卷)具述如前。庶使金言不墮玉偈恒芳。略此編別幸無遺失耳(五百一十帙准貞元錄排即品次錄華嚴論在外)
大唐保大乙巳歲續貞元釋教錄一卷
臣(恒安)言。臣頃者。遠持經典。卻複神都。尋奉皇恩。流行編錄。實增慶感。罔昧誠衷。臣誠歡誠懼。頓首頓首。伏惟。皇帝陛下。君臨四海仁被萬方。運土德以膺。時乘金輪而駕世。但(臣)有幸。獲偶昌期。既荷殊私。莫知所並(臣)今不量窺管。辄以所取到新譯貞元錄藏大小乘經律論。及續計大佛名經千缽經等。共一百叁十八部。計叁百七十二卷。部帙次第。及先編入藏新花嚴論等。集爲大唐保大乙巳歲續新譯貞元釋教錄一卷。計一十七紙。切慮年代[寖-又+巾]遠。幸爲斯記。伏乞皇帝陛下聖慈俞允。令編入所將到貞元錄藏經等部帙內。收計數寫錄施行上資邦國。其新經目一卷。謹隨表進呈。伏賜見覽。冒犯旒扆不任戰汗之極。謹奉表以聞。伏候敕旨。臣(恒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謹言
保大四年十一月日。右街報恩禅院取經禅大德臣(恒安)表上。准僧錄司准尚書都省。以所進呈。大唐保大乙巳歲續新譯貞元釋教錄一卷。奉禦批下司者。尋令右街僧錄司。給下編入新譯貞元錄藏經內計數。寫錄施行。並具事由已具奏聞者
保大四年丙午十二月十五日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