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經文上一頁刀鋒鏃背劍刃穿胸鐵蟒纏腰銅蛇繞骨。長鉗出舌利釘刺眼。冷冰徹髓熱炭煎皮。遂致觔碎鋸齒之間血流磨床之外。或舒五藏於析邊。又懸四支於鉤側。牛頭八角觸肉灰離獄卒四牙齒腦糜爛。雖復連年噉鐵不解長飢歷劫欽銅寧知救永渴。此為此苦。亦實難當發心自誓行十二願者。依地持論。是發菩提心。發心有四種。一者大悲發心。二者護法發心。叁者觀身過患發心。四者求最勝果發心。大悲發心者。觀六道眾生俱有纏縛。以是之故發菩提心。地獄即有受罪之苦。畜生相殘食之苦。餓鬼即有飢餓之苦。神有闕事之苦。人中即有求欲之苦。天中有捨報之苦。觀此眾生俱沒苦海。雖欲求利不知出路。我今發心盡欲證拔。是名大悲發心 第二護法發心者。法有叁種。理教行也。法者是常。但時有通塞人行藏。或值世陵遲正化漸隱。虛言與賓教並流。險逕則與夢途爭徹。眾說紛如異端競作聖雜逼真正道殆亂。菩薩作是念。我師釋迦如來。於無量阿僧祇劫受諸懃苦。集此法寶欲使久住於世道利群生。如何一旦將知沈沒。我今為護法故發菩提心不惜身命。欲使大道隱而更彰悟昏世令諸世間得正見眼。是名菩薩護法發心 第叁觀身遇患發心者。菩薩作是念。我此身者乃是生老病死之宅。無常苦空之藪。身為受惱之起心為覺苦之主。處胎十月與不淨同居及其生也。則眾苦所集。或病苦痛切晝夜無聞。或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成所求不得煩琬懊惱。或衣食不充。茲茲曉夕略說有八生老病死。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求不得苦五盛陰苦。旋還六道受此之苦莫知其齊。若不厭離何由可以我今發心此眾苦難離而得離無上聖道難得而得證。是名觀身過患發心 第四求最勝果發心者。諸佛平等有二種身。一者生身。其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端嚴殊特。世無疇類能使惡心眾生見即和悅。豈況聽善之人睹而無益。二者法身。充滿法界。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此者求離生死飢渴寒熱。絕六道之紛羇辭五住之煩穢。即是學者之所以折仰發心者之玄期良由所捨處輕重。是名求最勝果發心也 令一切眾生所求皆得。此下第叁雙結行願也 第一願者。此下正說段中。第二階單廣願亦是去其未得義明佛果。於已是未有所以願求。就理論行願買是一時所以人先願後行者理推願先行。據後者何以知之。常言願為慕廓行則闐滿故明願先行在後也。就明願中大分為二。第一出願體。第二結願令買。後就初明願中凡十二願。今為六雙。初上求佛果為一雙。第二功德智慧為一雙。第叁自行化他為一雙。第四就慈悲體為一雙。第五製大魔化外道為一雙。第六就慈悲境為一雙也。今置後就初一雙中不自分別以為兩異。何者初願願作穢土佛身。第二願願作淨土佛身。此二願是菩提善善報果身。就初求穢土身中復分為叁。第一標數。第二興願。第叁迴施眾生也。第一願者第標數也使我來世。第二興願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第叁迴施眾生也。第二願者。此一願願作淨土佛身。就此願中凡有叁別。第一標數。第二興願。第叁施與眾生。第二願者。初標數使我來世第興願。就興願中復分為二。初第一求未來報果。第二求未來習果也。自身猶如琉璃淨無瑕穢。豈非淨土身。夫琉璃之體淨。若無形像淨土之身有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也。功德魏魏。此第二明菩提善習果也。如日照世明智慧習果也。幽冥眾生悉蒙開曉。第叁下施眾生也。第叁願者。此一雙明福德莊嚴智慧。是其智慧莊嚴。此二莊嚴廣如別章。此應具論。然今且可釋其名字。其功德者亦名福德。福謂福利。善能資閏。福利行人故名為福。此福是其善行處德故名福德。如清冷等是水家德。功謂功能。善有資閏利益之功故名為功。此功還是善行處德故名功德。言智慧者依如毘曇決斷名智。對諸忍故。若依成實。無著名智別想識故。通相以論知法名智。觀達秤惠。此智與慧通釋一物隨義別分非無差異。具相如何。依如地持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知第一義記以為惠。故彼之言於一切法部分知者名智波羅蜜。於第一義開覺名波若波羅蜜。涅槃亦然。若依地論證第一義名隨智者。了達教法名隨惠者。皆得無傷。此二經中名為莊嚴。亦名律儀。亦曰助法。亦復說之為菩提。具言莊嚴者。如涅槃說。能嚴行人故曰莊嚴。又復諸行共相莊飾亦曰莊嚴。如莊嚴具眾寶間錯。言律儀者。如地持說。此二內調故名為律。合法 秤儀。言助法者。望果為言資順菩提故雲助法。能為佛因故。復說之為菩提。具使我來世佛道成就。第一願求佛道魏魏堂堂。第二願成佛已功德智慧之所莊嚴也雲魏魏堂堂。此明福德莊嚴明照世界。此四字辯智慧莊行者。見道第叁下施眾生也。第五願者此下兩段。自行化他以為一雙。初先自行。就明自行中但有兩段。第一標數。第二興願也。第五願者。第一標數。發大精進。第二興願。精進者昔有大杯樹多諸禽獸野火來燒叁邊俱起。唯有一邊而隔一水眾獸窮逼逃命無地。我爾時為大身多力鹿。以前腳跨一岸。以後腳距一岸。令眾獸蹈背上而度。皮肉盡壞。以慈愍力忍之。至死最後。一兔來氣力以竭自強怒力。令得過之。背折墮水而死 就此願中分為二別。初明持戒之始第二明持戒之終。發心自誓明持戒之始。所以名戒為地者。經言或為平地能生眾善經戒不犯。此明持戒之終也。第六願者。此明外化盲聾眾生。盲者先世重罪。若破眾生眼。若出眾生眼。若破正見眼故。盲盜塔中珠火燈明亦盲。聾者何因緣故聾。答曰師文教訓不受不行而返瞋恚故聾。復次截眾生耳破眾生耳。若盜佛塔僧塔中物。及揵推鈴故得聾。啞者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與惡藥令不能語。或聞師教父母語而不用言道非故啞。狂者破他坐禪人破坐禪人含。如婆羅門失稻田其婦復死即時狂教裸形而走。又如翅舍伽憍曇比丘尼。本白衣時七子皆死。大憂愁故失心狂發裸者。問曰先言狂者得正今言裸者得衣除狂雲何更有裸。答曰狂有二種。一者人皆知狂。二者惡邪故自裸人不知狂。如說南天竺國中有法師。高坐說五戒義。眾生多有外道來聽。是國王難曰。若如所說。有人施酒及自飲酒得癡狂愚報。當今世人應狂者多正者少。而今狂者便少不狂者多。何以故爾。是時諸外道輩言。善哉斯難甚深。是死禿高聲坐必不能答。以王利智故。是時法師以指指諸外道而更說飾餘事。王時即解諸外道語 諸外道語王言。王難甚深。是不知答。恥所不知。而但舉指更說餘事。王語外道高坐指答以訖持護汝故。不以言說而者指汝言汝等是狂狂不少也。汝等以灰塗身俱形無恥。以人觸髏盛糞而食。拔頭髮臥刺上到懸勳鼻冬則入水夏則火炙。如是種種所行非道皆是狂相。即是法師將護汝故指而不說。是名為裸形狂。依如經論人之所行一不得少。昔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誦經坐禪。一人廣求檀越修諸福業。至釋迦牟尼佛出世。一人生長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賊。長者出家學道得六神通。阿羅漢而以薄福乞食難得。他日持鉢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廄見王供。象種種豐足。語此象言。我之與汝俱是有罪逼。象即感結叁日不食。守象人怖求覓道人見而問言。汝作何術令王白象病不能食。答曰。此象是我先身時弟。共於迦葉佛時出家求道。我但持戒誦經坐禪不行布施。弟但廣求檀越作諸福業布施不持戒不學。問以其不持戒誦經坐禪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飲食備具種種豐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雖得道乞食不能得。以是事故因緣不同。病得愈者。病有二。一者內病五藏不調結臥宿疹。二者外病奔者逸馬推押墮落兵刃刀杖種種諸病。亦有先業病者。問曰。以何因緣得病。答曰。先世好行鞭杖考掠繫[門@午]種種惱故。今世得病現世病不知將身飲食不節臥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病。如是有四百四病。以佛神力故令病者得愈 形殘者得具足。雲何名形殘。若有人先世破他身截其頭截手足。或破佛像及父母像故。形殘不具足蒙佛大恩。皆得具足。譬如祇桓中如字揵極。秦言是波斯匿王。兄子端正勇健心性和善王大夫人見之心著即微喚之。欲令從己揵極不從。夫人大怒向王讒之反拔其罪。王聞即節節解之棄於塚間。命未絕頃。其夜虎狼羅剎來欲食之。是時佛到其邊光明照之。身即平服。其心大喜。佛為說法。則得叁道。佛幸其手將至祇桓。是人言我身己破己棄佛續我身。今當盡此形壽以身布施 佛及比丘僧明曰。波斯匿王聞是事。來至祇。桓語揵極言向悔過。汝實無罪枉相形害。今當與汝分國半治。揵極言。我亦厭矣。王亦無罪。我宿世殃各罪報應爾。我今己身施佛及僧不復還也。如是若有眾生不具足者。蒙佛光明得具足。就此願中但有二別。第一標數。二出外化之境。即是盲聾眾生何意無興願明公何假興願求病六情不具。所以此中不興也 第七願者。此下兩願就慈悲體為一雙。初一願是悲願。就此中復分為之第標數。第二興願即出悲體。第叁下施眾生。第七願初標數使我來世。此下第二興願就興願中復為叁。第一出悲家境。第叁正明悲體。若有苦惱無救護者。此明悲境。我為此等設大法藥。第二正出悲體令諸疾病。皆得除愈。第叁迴施眾生 第八願者。第二明慈體。就明慈體中亦分為叁。第一標數。第二興願。即出慈體。第叁迴施眾生。第八願者初先標願使我來世。第二興願。就此中復分為二。第一出慈境。第二出慈體也。使我來世。以善業因緣為諸惡業無量眾生。第一出慈家境也。講宣妙法。第二慈體□度脫得實智入智慧門得權智也。普使明了。第叁迴施眾生也 第九願者。此是第五製天魔摧外道為一雙置後。就初製天魔願中凡有叁階。第一標數。第二興願下製天魔。第叁上隆叁寶。第九願者。第一標數。使我來世摧伏惡魔。第二下製天魔有兩句。初製天魔下句他外道也。顯揚清淨無上道法。第叁上隆叁寶。即釋上句雲何那若使佛興願。但位心製天魔及外道。此心非善。下釋言所以製天魔本為上隆叁寶。並無惠意也 第十願者。第二化諸外道。何意化外道。乃言王法所加解言九十六種道。王亦是一道。豈非化道耶。就此願中復分為二。第一標數。第二興願第叁施眾生。第十願者。第一標數。使我來世。此下第二出願家事也。如是諸苦惱眾生等悉令解脫。第叁下施眾生耶 第十一願者。此下第六雙出慈悲境。此第一先標悲境。就此中復分為叁。第一標數。第二興願。第叁出悲境。即下施眾生。第十一願者使我來世。第二興願者若有眾生飢火所惱。此下第叁出境。即下施眾生也 第十二願者。此下第二次出慈境。就此凡有五階。第一標數。第二興願。第叁出慈境。第四與樂。第五總結。十二願者。第一標數。使我來世。興願若有貧凍裸露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