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顯揚聖教論頌》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603卷31頁碼:P0583
唐 玄奘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自性

  由相無生無  及勝義無性

  非五事所攝  此外更無有

  由名于義轉  二更互爲客

  于名前覺無  多名及不定

  于有義無義  轉非理義成

  取己立名故  余即不能取

  如衆生邪執  增益爲顛倒

  由熏起依他  依此生顛倒

  如是互爲緣  展轉生相續

  自性與差別  有覺悟隨眠

  加行名遍計  又當知五種

  分別有八種  能生于叁事

  分別體應知  叁界心心法

  由二縛所縛  堅執二自性

  故二縛解脫  正無得無見

  假有所依因  若異壞二種

  雜染可得故  當知依他起

  相粗重爲體  此更互緣生

  非自然是有  故說生無性

  非決定有無  一切種皆許

  通假實二性  世俗說爲有

  宣說我法用  皆名爲世俗

  當知勝義谛  謂七種真如

  圓成實自性  二最勝智義

  無有諸戲論  遠離一異性

  清淨之所緣  常無有變異

  善性及樂性  一切皆成就

  實勝義無性  戲論我無故

  依他無彼相  亦勝義無性

  依叁相應知  建立五種相

  彼如其所應  別別有五業

  法執故愚夫  起彼衆生執

  彼除覺法性  覺法我執斷

  于依他執初  熏習成雜染

  無執圓成實  熏習成清淨

  雜染有漏性  清淨則無漏

  此當知轉依  不思議二種

  真實及自體  寂靜與功德

  一切不思議  當知由四道

  聲聞有二種  趣寂趣菩提

  依止變化身  趣無上正覺

  諸聲聞轉依  厭背修所得

  菩薩方便修  無二智依止

  不住生滅故  諸佛智無上

  利樂諸有情  不思議無二

  成現觀品第八

  當知現所觀  下中上品事

  有漏及無漏  未見未受遍

  出世間勝智  能除見所斷

  無分別證得  唯依止靜慮

  極戚非惡趣  極欣非上二

  處欲界人天  佛出世現觀

  未離欲倍離  及已離欲者

  獨一證正覺  最勝我所生

  非我爲智因  亦非自取境

  我非自現觀  執愛自我故

  無常有境界  待緣智生起

  斷粗重等叁  故依心現觀

  已成熟相續  或聽聞正法

  自然極如理  作意故現觀

  系念于所緣  精勤修靜定

  增上善根力  證聖覺道分

  從是入見道  無漏正見起

  永斷于叁結  證現觀應知

  雖惡趣雜染  計所起惑斷

  境見導師等  隨生叁所攝

  由先世間智  簡擇谛究竟

  于谛無加行  決定生起相

  智境和合相  于所知究竟

  當知谛現觀  于十種決定

  我性無叁有  不滅無有二

  無分別無怖  自斷中決定

  發起證等流  成滿次第四

  又法住智等  次第八應知

  無悔住所緣  如實見境界

  道所依無惑  純差別行斷

  叁淨攝應知  戒淨及心淨

  境界依止道  說爲慧清淨

  知身等因緣  善達于叁世

  次了知四苦  複八苦應知

  從是正觀谛  起十六行智

  爲治四顛倒  後後之所依

  從是轉修習  于心總厭離

  谛簡擇決定  究竟覺生起

  從此無加行  解脫智叁心

  一百一十二  煩惱斷十攝

  此證菩提分  六種淨智相

  行無分別故  隨所作建立

  菩薩在此位  先修勝因力

  于自他身苦  起平等心性

  是大我意樂  于自性無得

  廣意樂當知  二性無分別

  次上十六行  清淨世間智

  對治界地故  究竟事成就

  此現觀差別  或六或十八

  相勝利衆多  隨經論廣說

  成瑜伽品第九

  般若度瑜伽  等至無分別

  一切一切種  無有分別故

  一切一切種  叁相與叁輪

  謂名相染淨  及俱非二種

  于法及法空  無二種戲論

  無分別無窮  此上非應理

  若都無所取  無慧亦無度

  俱成取離言  爲順非無用

  成不思議品第十

  九事不思議  由依止五處

  有五種因故  得失俱叁種

  不應思不記  當知由四因

  非定一甚深  引無義相住

  不思我有無  成二過失故

  于他亦二失  不應思一異

  二雖不依見  成故不應思

  不思如是生  叁過所隨故

  善趣與惡趣  二作者非定

  過去善惡業  處事等難思

  真如無漏性  成所作義利

  靜慮者如來  無譬自在故

  外道所宣說  能引無義利

  非理遠四處  無記不應思

  非處勤功用  毀謗于大我

  不修清淨善  故成叁過失

  遠離不思議  思可思議處

  具八種功德  故如理應思

  諸佛之所說  遍知等無違

  五因二因故  于此不應思

  攝勝決擇品第十一

  數相別有處  邊際與生起

  想善巧攝等  勝決擇諸事

  心性有二種  異熟及與轉

  初阿賴耶識  種子二應知

  執受初明了  種子業身受

  無心定命終  無皆不應理

  所緣境相應  更互二因性

  識等俱流轉  雜染汙還滅

  所依境界力  建立心差別

  複由七種行  難了相應知

  所緣無自在  住惡所依止

  隨緣力所轉  心系縛應知

  散亂及安住  六種十五種

  緣境界六等  所治心非一

  依多境了別  各爲自業生

  心法不應思  相似境轉故

  引心叁分別  領位審了相

  得失等營爲  名作意等業

  上界無香味  大造隨可得

  極微無自體  非實有七事

  微和合不離  善惡無自然

  叁相想外無  法處色十二

  當知不相應  皆假施設有

  假有性六種  彼皆二過故

  叁過因非五  因相略系合

  相依處差別  建立有多種

  心所緣等故  清淨所緣故

  四種離系故  建立八無爲

  叁界應當知  十二相差別

  所治及能治  唯能損伏種

  法王海醎味  欲惡趣長壽

  多世界共一  各二種因緣

  意相應四惑  遍行而俱起

  無記最後滅  隨所生彼性

  一切生相續  現起及與緣

  隨眠境粗重  各差別二十

  隨順自生故  種子故事故

  生四過失故  不淨叁因故

  業思及思已  差別有十叁

  彼果六叁位  業決定五種

  自業等四種  此先熟亦四

  複九種當知  即二種差別

  命終定不定  中夭由六因

  明了位叁心  中有或有無

  依余有所緣  染汙心生起

  于四種生中  及叁界五趣

  當知世俗谛  意解義及說

  淨所緣彼性  方便名勝義

  當知是四種  染淨之所攝

  未見未經受  如病病滅因

  當知是四谛  各四相四行

  遍知等四種  因果性差別

  彼覺無乖诤  法爾證亦然

  谛叁種唯善  複二種應知

  當知七依止  叁種所依性

  彼善巧二種  四句等廣說

  靜慮數障分  及彼廣建立

  遠離于苦動  後後分勝異

  近分喜有動  唯初能盡漏

  亦二種緣聲  八等至舍八

  現法安樂住  能入于現觀

  贊說想解脫  四種因當知

  愛味等當知  十種六叁種

  退相續障治  各多種差別

  利根及生轉  當知無有退

  依下地發定  離欲後生故

  依二乘大乘  由二十七相

  正方便當知  建立于覺分

  身等叁差別  彼影像隨觀

  由聞等叁智  念法無迷惑

  彼所治九種  作意當知二

  修差別有叁  二種無失壞

  爲斷于沈掉  相應道二種

  觀察舍煩惱  及爲盡叁愛

  爲斷增上慢  味所依顛倒

  及叁心趣入  修習于念住

  由根等差別  建立五唯二

  假設五應知  叁事成圓滿

  證轉依不起  二因果無退

  叁因故斷常  叁果叁因記

  建立諸功德  由十七增上

  彼差別無邊  治所治障故

  思惟義樂苦  作意及安住

  艱難與相貌  殊特非殊特

  種性如來說  多佛與二乘

  五種及十種  六六種道理

  諸佛妙功能  彼果土清淨

  解脫與法身  等不思無上

  雖不用加行  先願力所引

  依無爲發起  所作無二相

  宣說諸事法  別解脫分別

  諸法相十一  是經律本藏

  諸相與斷滅  無失壞方便

  彼二果差別  是諸經略義

  略說瑜伽道  緣所聞正法

  奢摩他與觀  依影像成就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 继续阅读 ▪ 大乘莊嚴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