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文義綱目》

「經疏部」經文1734卷35頁碼:P0492
唐 法藏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者有四句。或唯雙行。謂第八會在定起用無障礙故。或唯非雙行。謂除初二會所余諸會以要出定方有說故。論雲。何故出定以定無言說故非雙行或俱。謂初會定中說彼五海十智故是雙行。後出定已方乃說彼十世界海故亦非雙或俱非。謂第二會總無故

  第九光加不同者。先辨放光亦作五門。一有無。二出處。叁光意。四光體。五光用。初中八會之內。唯第七會不顯放光。以所依行法不異前故。但純熟爲異。二出處者初會二處。一從面門牙齒放光。表教道遐舒。二從眉間毫相放光。表證道圓潔。第二會從足下相輪放光。表信行最卑故居足下。又表衆行依信而進。如身依足而有所趣。第叁第四二會之中。皆從足指放大光明過前位故。增至足指。指有二義。一能距地有立住義。二能申展有進趣義。前表第叁十住之法。後表第四十行之法。是故二會同此放光。第五會從兩膝放光。表行位過前漸增至膝。大願回向屈申進詣以膝表示。第六會眉間豪放光。表十地正證。第八會亦眉間放光者。亦表法界法門普該證入故。叁光意者。此諸放光略有四意。一爲現相表法。二驚起信心。叁照觸救苦。四集衆遠召。四光體者亦有四種。一是事光如流星霞雲等。二是法光謂顯示法門故。叁是理光謂非青黃赤白。不生滅故。四無礙光。前叁無礙融現前故。五光業用者。八業二身如十地論說。第二明諸佛同加作四門。一有無。二加相。叁加意。四能加之佛。初有無者于八會中第二及七八此叁並無加。第二位未成故不入定。故第七行法。依解不異前故。第八如來自入叁昧不待加故。余會非此。是故皆有二。加相者謂彼諸佛皆以叁業同作加。故口加語業資其辨才。意加與智增其慧悟。身加與力令威過衆表同于如來叁輪攝化。又口加與辨令能說。意加冥被以增威。身加摩頂而令覺。叁加意者有六。一地論雲。盧舍那佛本願力故加。二是彼菩薩善根願力故。叁得彼叁昧法如是故。四爲說此法故加。謂十地等諸位法也。五者十方諸佛各以叁業加彼菩薩令說此法。即表諸佛同所宣說。六令彼大衆知佛加說。于彼所說生淨信故。四能加之佛名數者。初會之中有十方世界海諸佛。第叁會十方各過千佛世界塵數刹。外有千佛世界塵數諸佛。同名法慧。第四會十方各過萬佛世界塵數刹。外有萬佛世界塵數諸佛。同名功德林。第五會十方各過百萬佛刹塵數刹。外有百萬佛刹塵數諸佛。同名金剛幢。第六會十方各過十億佛土塵數刹。外有十億佛土塵數諸佛。同名金剛藏。解雲欲表叁賢十聖位相漸增故。令佛數從小至多。皆同所加菩薩名者。地論釋雲。令彼菩薩聞諸如來同己。名己增踴悅故。又彼諸位各說如佛名之法故不異名加

  第十所說法者略作四門。一約品。二約會。叁約文。四約義

  初約品者。第一會中有二品。一世間淨眼品。二盧舍那佛品

  第二會有六品。一如來名號品。二四谛品。叁光明覺品。四菩薩明難品。五淨行品。六賢首菩薩品

  第叁會有六品。一佛升須彌頂品。二菩薩雲集說偈品。叁菩薩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菩薩功德品。六明法品

  第四會有四品。一佛升夜摩天宮品。二菩薩雲集贊佛品。叁功德花聚菩薩十行品。四菩薩十無盡品

  第五會有叁品。一佛升兜率天宮品。二菩薩說偈品。叁金剛幢菩薩回向品

  第六會有十一品。一十地品。二十明品。叁十忍品。四阿僧祇品。五壽命品。六菩薩住處品。七佛不思議法品。八如來相海品。九佛小相光明品。十普賢菩薩行品。十一寶王如來性起品

  第七會有一品。謂離世間品

  第八會有一品。謂入法界品。頌曰

  二六六四叁  十一各一一  是故于八會

  品有叁十四

  第二約會者有二。初攝因從果會別有八。二分因果有六十二會

  初第一會中普賢定內觀五海說十智。言五海者初一切世界海。二一切衆生海。叁法界業海。四欲樂諸根海。五叁世諸佛海。言十智者一一切世界海成敗智。二衆生界赴智。叁法界智。四如來自在智。五轉法輪智。六力無畏不共法智。七光明贊歎音聲智。八叁種教化衆生智。九無量叁昧法門不壞智。十如來種種自在智

  第二會中初品說佛身名普遍。次品說佛谛語遐周。次品明佛身意舒光廣擬開覺。上叁顯佛果叁輪差別攝用。次品說信位正解十種甚深。次品說信位淨行百四十願。末後一品說信位德成廣攝諸位 乃至成佛

  第叁會中所說十住者。一發心住。二持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第四會中說十行法。一歡喜行。二饒益行。叁無恚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

  第五會中說十回向法者。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叁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隨順平等觀回向。八如相回向。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

  第六會中說十地法。一歡喜地。二離垢地。叁明地。四炎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惠地。十法雲地

  第七會中普慧菩薩起二百句問。普賢菩薩句別答十故成二千法門

  第八會中大衆起于六十句問。如來現于法界身雲。令諸菩薩皆入法界。舍利弗等五百聲聞雖在會中如盲如聾無所聞見。後顯善財隨位修行證入法界。上來攝助歸正。故以八會統收皆盡

  第二分助異正散說。諸佛及諸菩薩赴機。顯法會別通有六十二者。初之八會如前所顯。次約菩薩赴機攝化有五十四會。總相科勒以爲五分。初有四十一位名寄位修行相。于中初覺城東文殊一會。令善財入法界信位。次于可樂國和合山功德雲比丘令善財得普門光明叁昧觀察正念諸佛法門。乃至第十師子奮迅城中彌多羅女令善財得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已上十位令善財各得一種法門滿足十住之位。次從救度國善現比丘令善財得隨順菩薩燈明法門。乃至第十知足城中出家外道名隨順一切衆生。令善財得至一切處法門。已上十位各令善財得一法門滿足十行之位。次甘露味國青蓮華長者令善財得入香法門。乃至第十摩竭提國道場地神名曰安住。令善財得菩薩不可壞藏法門。已上十住各令善財得一法門滿足菩薩十回向位。次從迦毗羅城婆娑陀夜天令善財得光明普照諸法壞散衆生愚癡法門。乃至第十迦毗羅城釋迦女名瞿夷。令善財得分別觀察一切菩薩叁昧海法門。已上十位各令善財得一法門滿足菩薩十地之位。上來四十一總明寄位修行相竟

  自下初從摩耶夫人令善財得大願智幻法門。乃至第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令善財得菩薩幻住法門。已上十位各令善財得一法門滿足菩薩第二會緣入。實法門

  自下海澗國大莊嚴林中嚴淨藏樓觀內。彌勒菩薩令善財得叁世智正念思惟莊嚴法門。已上一位令善財入第叁攝德成因相法

  自下普門城邊文殊師利遙申右手摩善財頂。得見叁千大千世界塵數知識。不違其教。乃立善財于自所住處普賢道場法門。此一位令入智照無二相法

  自下于如來前金剛藏道場上。普賢菩薩令善財得十不可壞智慧法門。此一位令入顯因廣大相法。又此上所求諸善知識種類有五。一約位有五十四如前辨。二約主伴有一百一十也。叁約同教見大千世界塵數知識。四約別教見十佛世界塵數知識。五約稱法約通十方無盡世界。則見虛空法界等不可說不可說諸善知識

  第叁顯文分齊者有六重。一約叁分。初品是序分。二盧舍那品下是正宗。經來不盡故無流通。又釋此經總無流通。以前七會各無流通故。大般若經十六會末各別流通。此不同彼。故知此經總無流通。表顯法門無終盡故。二依正法師等作四分。初品是序分。二盧舍那品下至光明覺。四品經文名舉果勸樂分。叁從明難品下至性起。二十七品經文明修因契果分。四七八二會明依人入證分。叁正說有五分。初一品教起因緣分。二盧舍那品中一周問答是舉果勸樂生信分。叁從第二會盡第六會有叁十品。亦一周問答是修因契果生解分。四第七會中一周問答是托法進修成行分。五第八會中一周問答是依人入證成德分。以此經中唯有如此四翻問答。是故兼序。但得科爲五分不得異說。又四問答中。初生信。二起解。叁成行。四證真故義圓足不增減也。四或爲五周因果。第一會中果廣而因略。是所信因果。第二會至小相品是修生因果。普賢性起是修顯因果。第七會中成行因果。第八會中入證因果。五或八會各一法。初一所信之境。二依境起信。叁依信生解。四依解起行。五隨行起願。六行願證實。七練行純熟。八該攝法界。亦是義理圓滿故無增減也。六或分爲十。謂前五周因果之內初後二位先果後因。余叁皆先因後果。各分因果二位故爲十也

  第四約義顯者。總標此經大意義理略作十門。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法界門。叁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諸藏純雜具德門。六十世隔法異成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此上十門中各有十義。一人法。二教義。叁因果。四理事。五解行。六分齊境位。七師弟法智。八主伴依正。九逆順體用。十隨生根欲示現。此等十義皆同時相應成一緣起。隨別義門入前十門。皆准思之。又更重釋前十門。初是諸緣契合義。是總也。約緣起全有力全無力義故有相容門也。約緣起空有義故有相即門也。緣起力用重重攝故有帝網門也。緣起有無各不並。故有隱顯門也。約緣起同體門攝法故有微細門也。約所起法分前後際故有十世門也。約緣起諸門所收諸法各有純雜故有純雜門也。約緣起自性故有唯心門也。約緣起相用理觀如事故有說托事顯法門也。此十義通一部經思之

  花嚴八會剛目一卷

  天治二年十月二十叁日于池上房之僧寬有之本也

  未來領知人人可令後世訪給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