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經疏》

「古逸部·疑似部」經文2762卷85頁碼:P0261
昭法師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四智究竟圓極未正釋以其。此章明正由不觀無作四聖諦故。四智不足如來見諦理周故。四智滿足也。初觀聖諦者。有作四境瞻察之始故。言初觀聖諦也。以一智者。叁界之中治道空解能摧四諦不麤。或四住地永亡故。言斷諸住地。此明斷惡。以一智以下出其生善。以一智者有作四聖諦中無漏空解也。由此空解故。四住地眾惑彌滅故。言四斷智功德作證。斷由智得故名四斷智。獲彼無為勝善故。言功德作證也。上來至此明空觀理周。亦善知以下解照有理極。亦善智四法義者解其緣假。所以言善知。此四法義也。世尊無有出世間以下。奪上上非上上也。無有出世間上上智者。昔日聲聞金剛窮因之極。名出世間之上盡無生智超絕俗表故。名出世間上上智。今明聲聞所得非真故言無有也。何以故然下。言以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故。言聲聞解。心不能頓發故。言四智漸至。境界漸廣名四緣漸至。以此義故。聲聞無上上智下。解如來所得金剛心謝種智現前體極窮原萬境斯朗故無漸至。此乃是出世間上上智也。下奪金剛非是究竟。亦奪第一非極也。世尊金剛喻者。此是譬是第一義智者即合喻也。欲明世間金剛能摧萬物體不可壞。以況種智能滅眾惡體非可組故以喻之。此明如來究之下出聲聞非極。世尊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之。或初有作四聖智是第一義智也。下言以無二聖諦智者。無第二聖諦智故。但斷四住地煩惱故非第一也。亦可以無第二作聖諦智故。不能諸無明住地故非第一也。世尊以下明如來金剛究竟也。如來正覺所得非聲聞境界者。即不思議空智也。能斷一切煩惱故金剛滿足也。若壞一切煩惱以下結屬如來。是第一初聖諦智以下。結聲聞非第一也。世尊聖義者以下。第二奪聖聲聞。於此四境無解故不名為聖。若爾昔何故言聖下釋。言叁界少分功德義邊名之為聖也。世尊聖諦者非聲聞緣覺諦者。明此四境不資二乘正解故非彼聖諦。此總論四諦下。言亦非功德者遍章滅道也。世尊以下聖資如來正解故。是佛聖諦也。如來正覺初始覺知者。明自覺義也。然後為明聲藏以下明覺人也。是故名聖諦者結屬佛也

  聖諦者以下。第七如來藏章。所以來者。欲遠成上一乘之義萬善各異。何故同歸佛果。今明正由如來藏是一故耳。亦可證成四諦甚深二乘不達之旨。何者四諦之上說如來藏。藏既幽隱故。諦亦甚深。如是五句來證也。聖諦者說甚深義者。第一句微妙而細密故。第二句言微細難智也。七住二乘所不逮故。第叁句言非思量境界唯佛獨究故。第四句言是智者所知十地絕分二乘莫測故。第五句言一切世間不能信也。何以故。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下。言此說甚深如來之藏體。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者釋前智者所知也。非聲聞緣覺所知者。釋前非思量境界也。如來藏處以下。說藏為諦藏甚深故帝亦甚深。還以五句來證無異於前也

  若於無量煩惱藏以下。第八法身章所以。次來者欲明佛性隱在煩惱之中名之為藏。顯則無方應用名為法身故次之也。無量煩惱藏者。由此煩惱覆彰故。當常如來不得現用故。名煩惱為藏。佛性溫積萬德亦名為如來藏也。今解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體生解明白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也。何以而然。佛性隱在煩惱之下實莫難知。以能玄解不謬者。出無量煩惱法身萬善昉著何容不達。故言法身。亦無疑惑也。此雙開兩章。自下將欲並煩惱明四諦甚深也。於說如來藏還舉第七章。如來法身舉第八章。不思議佛境界者應身也。方便說者亦可是叁乘也。於此四法心得決定解者。此人則能信解說二聖諦。所以然者。若論如來藏。法身則是無作四聖諦。若解佛境界及方便說。即是有作四聖諦故。能解於四法者。則能知說二聖諦也。如是難知難解。謂說。聖諦者。無作聖諦名為難知。有作聖諦稱曰難解也。何等為說以下。問其名將欲解其義。下言謂說作聖諦無作聖諦義者。此二以為章門也。叁界之中聲聞修行。觀苦集滅道盡叁界惑道成無著以為至極。自言所作事辨。是故如來奪其無作之心言。更有勝妙四諦可造故。名叁界四諦以為作也。叁界外修行苦集滅道事究竟之時。更無所可行還彼地以為無作四聖諦也。說作聖諦義者以下。釋前第一章門。是說有量者。限齊叁界而說故。言有量四聖諦也。何以故者。釋何以故為於聲聞限量說四也。下言二乘之人非是因他。能知一切苦等故限量說也。亦可因他知者不能知一切苦也。知苦既不周。滅成亦不盡故。言不能斷。一切集證滅修道也。是故限量說也。以是義故。世尊有有為生死無為生死。受叁界分段生死竟。更當為變易生死所為故。還名分段生死作有為生死。受變易生死更不為生死所為。是故即名變易作無為生死也。涅槃亦如是者。得聲聞涅槃竟。更有佛涅槃可得故。名聲聞所得作有餘涅槃也。獲得佛果竟無可得故。即名如來所得。作無餘涅槃。作說無作聖諦以下。前第二章門欲明苦集經通金剛滅道該羅佛果當理而說。非是悲情為物名為無作也。是說無量者。法相塵沙邊不可得故。言無量四聖諦義也。下釋何以故為菩薩無限量而說解言。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等故無限量說。如是八聖諦如來住望正是四諦汝涅槃經言。所未說法已論之事皆悉洛在四諦聖中故。言如來說四聖諦也。如是八聖諦如來為小根之人。說有作四聖諦也。如是無作聖諦。唯如來窮盡其原故。言事究竟。此章門非羅漢等事究竟亦是章。何以聲聞辟支事非究竟下。言非下中上法得涅槃故。聲聞等不究竟。叁乘之人所得涅槃。有上中下之殊故。於無作四聖諦事非究竟也。下釋前第一章門。何故如來於無作四聖諦事究竟下。言一切如來知一切未來苦來苦無邊。唯如來知盡故。佛於苦諦事究竟也。斷一切煩惱者。總舉五住地惑。上上煩惱者。單言恒沙煩惱所攝受一切集者。攝因則得無明住地。收果于得四住地故言所攝受一切集也。自下明如來。於滅諦中事究竟。明無或盡變易患亡故。言滅一切意生身陰也。略結最後或滅。當知叁界分段已亡故。言一切苦滅作證也。世尊已下廣明常住體無或累名為性滅。非壞法故名為苦滅者。體無萬相名之為滅故。非壞法之滅也。所言苦滅已下六句。前叁明無始。後叁明無終本有故。今有故言無始。非工匠所造名為無作。為物所為者可起在於現。既不可起造亦不可起。在於現在故言無起也。次下叁句明無終。一有常有言無盡體絕生滅名為離盡。何以離盡下言常住故。體寂眾相故言自性清淨。在於金剛心後故。言離一切煩惱藏。自下舉藏結於法身。上解法身開之在後。所以在前結者欲明藏。與法身體無別狀故也。世尊過於恒沙者。過恒沙劫數明如來藏常住。不離者不可斷離。不脫者不可易脫。不異者不可變異。不思議佛法者。如來藏體隱在煩惱之下。而不為或染故。言不思議佛法也。此舉藏為結。於法身故言成就。說如來法身成就者。起現為成就也。世尊已下還舉法身結如來藏。如是法身不離煩惱藏者。隱在煩惱之下名為不離。如是之時說作如來藏也

  世尊以下第九明空義隱覆真實章。所以來者上明如來藏法身體極常住。如此之法。從昔以來何故不說也。欲明如來昔說苦空無常義隱覆常住真實故也。此章明教覆下顛倒真實偏論解倒也。亦可此欲兼明道諦故此中開也。若爾何故在滅諦中。說欲明道滅二諦體無別狀故耳。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如來藏者有二種藏。一明佛性體備萬德故名為藏。二者煩惱隱覆當佛故。即名煩惱藏也。智者亦有二種。當如來體大照故名為智煩惱藏體。體是神解亦名為智亦可下地名煩惱上頭智故有二種智也。是如來空智者亦有二種空。一者煩惱藏體是可空之法故名藏空。第二如來藏體永絕相累亦名為空。此等皆是章門也。世尊如來者。一切羅漢大力菩薩本所不得者。亦是章門。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亦二種智。如之皆釋上章門。從世尊以下。釋上二種藏。空如來藏者。煩惱是可空之法故。可名空如來藏。煩惱鄙惡可指捨故名若離。可得易脫故言若□。可得變異言若異。如此之法未指其體故。次言一切煩惱藏也。從世尊以下釋佛性。前言空者。但道無其相累而體極妙有故。從此以下說作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者。逕於劫數體不可斷離故雲不離。常住湛然不可易脫故言不脫。不異者不可變易。雖言不異等指其狀故。次言不思議佛法是也。上來廣明二藏事在可知。從世尊以下。以空智怗之。此二空智者。此藏即是二空二智也。諸大聲聞能信如來者。今日時中聲聞能信也。一切羅漢以下。明昔聲聞不能信解也。羅漢辟支空智者。此是可空之法故言空智。於四不顛倒常樂我淨轉者。作苦空無常解也。若爾應是解倒。但解由教生故。亦名教覆也。是故一切羅漢以下。還結前第叁章門。乃至大力本所得也。一切苦滅唯佛得證者。結於滅諦。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結道諦究竟也

  世尊此四聖諦以下。第十一諦章。所以來者。上雖明無邊聖諦。未指其體。今明苦集道諦盡於金剛所謂無邊滅諦是也。亦可上明空義隱覆真實而未別其體。今明苦集道諦是能覆滅諦是所覆之理也。然住滅道體無別狀。何故但言一諦。欲明往昔說道為無常苦空名通能覆昔日說滅不說為無常苦空名不濫能覆故。論一諦亦可上章處處言菩提智所斷道諦名章事在可解滅諦難知故。今但言一諦也。叁是無常一是常以下。若分段解義者。至苦滅諦以來是一諦章自下明一依也。若不爾者此文非則雙非是則。並是不可取別。但解一諦竟下言是常。是依者即以安穩二字怗之。便成安穩一依文句無多殊別也

  從是滅諦以下第十二章。所以來者。上明如來藏一住諦常住時情意謂為即身中有之故。此明是顛倒真實。亦可退理之解名為顛倒。稱理生知目曰真實。顛倒真實合為一章故。名顛倒真實也。是滅諦者還舉上章開於此章也。過一切眾生心所緣者。欲明常住滅諦妙絕玄境故。言過一切眾生也。時眾謂為聲聞能解故。言亦非二乘智惠境界也。譬如生盲者與凡夫為譬欲明生盲之不睹青黃凡夫不見滅諦也。七日嬰兒不見日輪者。喻聲聞欲明嬰兒有目不見日輪…

《勝鬘經疏勝鬘經疏》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挾注勝鬘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