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經文上一頁即色欲也。界與前同。此二從因義為名。叁無色界。斷除色欲由無色欲而生名無色界。從所無立名也 二體者。若欲色二界即用色業心業果報五陰及當界欲愛色惑為體。無色界用心業煩惱及四心報為體
心意識義二名體者 一心。種種義。從義為名。二者意。能生他故名意。叁識。取塵了別名識。此二功能力用為名 二體者。若通而言之。八識皆有此義。若別而言之。七識名以心執我茲長生死故。第八識意能與他生依止故。第六識心正能取塵了別故
茲長十義名體 名者。一增上緣。與他作不障礙名增上緣。二緣緣。與緣作緣名緣緣。叁解相。相識體是解性。四共作。能所共成因果也。五染汙。用持他染法名染汙。六業熏習。持業故名業熏習。七因。與他為依持因。八果。與他為所生果也。九道。就相為五道。十地。就相為叁界九地 體者。阿梨識功能為體。以取能茲長故報
滋長叁義名體 一由此十法令心相續。即本功能自相續滋長緣也。叁義記是能重十法即因。二此心能攝持一切法種子。即由本識成此種子即滋長。本記名緣因。叁所滋長。即叁界果報也 二體者有二。若前一用本識為體。後二是能熏法。於中初是色心習氣。第二是叁界果。即與前叁界體同。若依本記。中間一種本識為體。餘二能熏法為體
增壹中四種識名體 名者。喜樂.愛.習.著阿梨。此等喜樂愛並是能熏。世尊就不了教相以能熏從所熏說也。體與前不異。若取所從。喜樂等體者即喜樂愛著。此叁貪習氣為體。若習阿梨耶已通貪嗔癡等習氣為體也
二愛名體 一有愛。緣有生愛名有愛。二無有愛。緣報斷生愛名無有愛。並從心境為名 二體者。用心習氣以為體。即人我執也。通見修
四倒二名體 一不淨淨倒。叁十六物穢惡名不淨。即過淨者望計以為妙。非淨計淨名倒。二苦計為樂。叁界皆為叁苦所切名苦。以愛少苦記之為樂。叁無常常倒。生滅無常計不生滅名常。四無我我倒。不自在故名無我。妄計自在有其神主名我。倒者皆解與境違名倒。並從過義立名 二體。用二見半為體。即身見取則樂得。斷見即邊見之半。即無常常息也
四愛名體 一飲食。二衣服。叁住處。四有無有愛。並從心境為名 體者。同以愛心習氣為體 四種希有無正文出
別義有叁。一別意。如來本說阿梨耶意為顯功德不欲說此義。二別名。但說名不說識義。叁別義。大乘微細境別彼苦等智也
叁相名體 一自相。自是別他之名。即相形受名。二因相。因是功能。與他作因故。即功能立號。叁果相。果酬他能熏法起名之為果。即從果義立目。相者即事相。事相為相。即從義為名 體者。若通同以本識心功能為體。別而語。因取持他生他等義為體。果取從他生邊為果體自相取前因果即為自相體也
叁時義二名體 名者。一方便時。非正為作業為是正前緣分名方便時。二正作時。正作業根本名正。為正作時。叁作後慶快名作後時。並相形受號 二體者。若叁時同於一事者。若是善即善。惡無記即用惡無記。叁業為體。亦即身口心也。若前後不共成一者。此即不定隨前事說
自作等叁業義名體 一名者。一自作。自相形之名作。運動之義。即從相形及義為名。二教他作。教即是緣。他即相形是義。從相形及義為名。叁隨喜作。識逐他善惡等事。名之為隨。情生適悅為喜。一向從心為名 二體者。若自作教他通而言之。用身口意叁業為性。若隨喜作唯是意業為性。亦得通身口二業
叁緣生名體 名者。一自性緣生。自之言體。性之因。亦可是不改為義。緣是因義。生是果。從體因及果義為名。二愛非愛。善報順情名愛。惡報違情名非愛。從義為名。叁受用。即識能納境名取塵名用。從心功能為名 體者。自性以阿梨為體。愛非愛通方便果報五陰為體。受用六識為體
二種生身名體 一善道生身。惡道生身。善惡是因。道是通生之義。報果名生身。以依止為義從因果及義為名。體與愛非愛同
叁業名體 名者。一罪業。叁途苦果名之為罪。從過為名。二福業。業體善巧能生於樂果名福。從義用為名。叁不動業。所得果於地於趣不可動。如欲界惡業得於人天業於惡道受故不名定故。從用為名 二體者。罪業用身口意為體。福用欲界善身口意叁業為體。不動業用與同時定意思及身口七支定共無作業為體也
十二因緣義二名體 一無明。從無他立名。二行。起作後果名行。叁識。了別名識。此二從用立名。四名色。名通一切心法。色即似色等。從義及體立名。五六入。六是數。入是義。以通心入出故。從數義受名。六觸。即心觸塵也。七受。納取前境名受。亦是用也。八愛。染心著境名愛。即義名。此叁從義用為名。九取。由前愛心更增上發業名取。從義用為名。十有。即見在業能得當果名有。從果為名。十一生。即新諸根起名之生即果。從果為名。十二老死。諸根衰變名老。神識遷謝名死。從過立名 二體者。總用煩惱業報為性。於中差別者。前緣起中。無明是煩惱。行是業。識等五是報。後緣起中。愛取是煩惱。有是業。生老死是報。若總而言之。無明愛取是煩惱。行有是業。餘七是報。時分別皆通五陰。以中陰入識支中也
叁道義 即煩惱道。沾汙淨心名為煩惱。以能生業故名道。從過及用為名。二業道。造作名業。能生報故名道。叁報道。酬遂前因名報。能生煩惱及業名道。從義及用為名 二體者。煩惱用心習氣為體。業用身口意叁業為性。報用五陰為體
迷等叁惑義名者 一無知。即凡夫由無明故名無知。即無他受名。二疑知。即疑當體為名。叁顛倒知。違返正義名顛倒。心決執名知。從義用為名 體者。無知即四鈍使。疑即疑使。顛倒即五邪見。總十使。亦可是凡夫菩薩二乘等叁人
二種見。一不平等見。四見是邊中常見我見戒取見見取。常見為本二不平等不會因果正道理故。從過義立名。亦可外道因即定因不可為果。果即定果不可為因。故非平等。二無因。即是邪見也。執無之心壞正因理名無因。即從所無立名
僧佉二十五諦約五義分別。一由別有總。別是變異。總是自性。二由末有本。變異是末。自性是本。末中有貪瞋癡即知自性亦有。叁由事有能。事是事。能用。能作萬物。由能有體故能如此。體即自性。四因果差別。因是自性。果即變果也。五由叁有無分別。由變異入自性故無分別也二十五諦。自性是本。從自性生智。從智生我慢。我慢生五唯量。五唯量成五大。五大成十一根。五唯量即五塵。五大即四大加空。十一根等五根上加手足口大便男女隨一並心平根。加我知即為二十五也
六執名體 名。一計自性。自之言體。性言因。即體用為名。二宿作。事謝於往名之為宿。宿能得報名作。從義用為名。叁自在變化。自在者報法。隨心名自在。改易色形名變。無而忽有名化。即從勝用為名。四八自在我。作用無礙名自在。自在之者因我。即體義為名。五無因。邪心緣於壞事名之為無。因者即所無之因也。即從心行及無為名。六執我作者受。我者是心。計是神主之體。作者即我能作因。受者受即受者即我能也。從體及用為名 二體者。自性以常見即邊見少分我見戒取為性。宿作少分邪見。亦可見戒取見為性。自在有常見有戒取亦有見取。八自在我以我見及戒取見為體。因是邪見為體。我作者受以邪見我見邊見戒取見四見為體。總而言五見為體
二十五諦。此是僧佉取加毘羅仙人義。從定起作此執。此是色界地中煩惱之心。八萬劫外不覺名之為冥。即迷無明喚之為冥。從冥生大即以業為大。受生之無名大。百論名覺。覺生慢慢是中陰。陰兩間生識。百論名我心。從我生二即色心。色有二十一。五塵五大五根五業加心平等為二十一。心法有叁。染麤黑。通前二十四。覺與我心為二十六。男女二根一人不並故言二十五也
八自在名體 一於細最細。二於大最大。叁遍至。四隨意。五無繫屬。六變化。七常無變異。八清淨無憂 體同以我為體。就能分八也
二種子名體 名者。一外種子。體非情道名外。從義為名。二內種子。體是情道之心名內。從義為名。通名種子。從義用為名 體者。內用色心習氣為體。亦可業煩惱報為性。外種用色等四塵為體
生引二因義名體 名者。一生因。親能辨果名生。所生是果名生。能生名因。從功能及果為名。二引因。餘世力持名引。並從功能為名 二體者。若內生引因業種子為性 但取令報未有令有是生。盡後不壞由業引也 故論雲。種子有二能。一能生。二能引。若外種子用色形四塵為體
叁差別。一依止。眼等諸根各別各別不同。發識名依止。從義及功能為名。二各別緣塵。諸識取塵各別異生識名塵。從義為名。叁別覺觀別想。並是作意不同也。覺觀前方便作意。別想是對塵取相差別作意也。並從義用為名
四緣名義名體 一者因緣。親能得果名因。用因為緣故名因緣。從功用及義為名。二增上緣。用增上法為緣名增上緣。叁次第緣。前心與後次第法為因名次第緣。從果為名。四緣緣。所生是心法。與緣為緣名緣緣。故受二緣之名。從義為名 體者。因緣用本識中種子上心同性法親生法為因緣也。亦可但取種子也。次第緣通色心二法為體。增上緣通一切法也。唯除自己。緣緣亦爾也
二增上名體 名者。一不相離增上。用同時生法故。從義為名。二但有。即是相待之義為名 二體者。色心等一切法為體。如似無明生行有二力苦等是不相離修道但有也。如無明相望既爾。餘法亦爾
叁種道理 一淨留。二不淨品。叁順道理。從戒業而生。體是有流名不淨。從過為名。體是無流及有流八定名淨。從離過為名。若立阿梨耶即順滅定等道理。從義為名 體者。若取約叁以立義理者。即因聞思智為體。若所約法者。不淨品用煩惱業報為體。淨品以世出世聞思修叁慧為體。順道理以有為無為法為體。以若取滅定以無為為體。若因果以有為為體
大小惑義名體 一大惑。二小惑。大小是相形惑是過。從義及過為名 二體者…
《攝大乘論抄攝大乘論抄》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