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經疏部」經文1750卷37頁碼:P0186
隋 智顗說

  ..續本經文上一頁所觀若大若小皆是佛身。拂去衆疑生人重意。衆雲何疑。前聞廣大無量。今聞觀小。疑非佛身。于小不敬。故須拂去。明皆是佛生其重意。但觀手相者。有作頭首解者。上言觀音頭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勢至頭上有寶瓶。以此爲別。作手解者。上雲其手柔軟。有八萬四千畫。以此寶手接引衆生。皆是經文用無在也

  第十四上品生觀。此下叁觀。觀往生人者有二義。一爲令識叁品往生。舍于中下。修習上品。二爲令識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中叁品也。釋會經論者。問依往生論。二乘不得生。此經中輩小乘得生。答正處小行不生。要由垂終發大乘種爾乃得生。經說現今。論舉本始。何故複證小果。釋雖複垂終發大心。先多學小。至彼聞苦空無常。發其本解。先證小果。得小果已。于小不住。必還入大。問論女人根缺不生。此經韋提希及五百侍女。同皆往生。釋言。論說女人根缺不生者。就彼爲言。生彼國者淨根離欲故。無女人身根精上故。無根缺經語初往故。有善心一切得往。問大本五逆謗法不得生。此經逆罪得生。釋有兩義。約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者。如世王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人造逆。多無重悔故不得生。二者約行。行有定散。觀佛叁昧名定。修余善業說以爲散。散善力微。不能滅除五逆。不得往生。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經明觀故說得生。就叁品中更爲九。上品之人。始從習種。終至解行菩薩。中品者。從外凡十信已下。下品即是今時悠悠凡夫。何以得知。上品見佛聞法便悟無生故。是道種人。下品備造四重衆罪亦得往生。類此似爾。上品位當道種。中品位當性種。下品位當習種。一得道有遲疾。二所乘有異。初則金剛臺。中紫金臺。下金蓮華。就初中文爲叁。第一標。第二若有衆生願生彼國下。正釋。第叁從是名下結。釋中複四。初明修因。第二從生彼國時下。明值緣。第叁從行者見已下。正明得生。第四從生彼國下。生後利益。至誠心者。即實行衆生。至之言專。誠之言實。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雲深心。亦從深理生。亦從厚樂善根生。故十地經言。入深廣心。涅槃經雲。根深難拔故言深心。六念者。佛法僧施戒天。六事安心不動。稱之爲念也。無生忍言登初地也。陀羅尼者。一能特善。二能遮惡。是總持也。上品中生者有叁。第一標。第二釋。第叁結。釋中有四。初往生因。第二行此下。明值緣。第叁行者自見下。得生。第四行者身作紫磨金色下。往生利益。甚深第一義者。謂諸法實相。言語道絕心行處滅。名之深妙。精進最稱第一。阿耨不退轉者。謂道種菩提。亦通是道種地不退位。現前受記者。四種受記一往現前也。上品下生中有叁。初標。第二亦信因果下釋。第叁是名下結。釋中有四。第一明往生之因。第二行者命欲終時下。值緣。第叁見此事時下。得生。第四一日一夜下。生後利益。得百法明門者。地論雲。入百法明門。增長智慧思惟種種法門義故。歡喜地者初證聖處多生歡喜也

  第十五中品生觀。中品上生者有叁。第一標。第二從若有衆生下釋。第叁從是名下結。釋中有四。初明生因。第二從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下。值緣。第叁從行者見已下。得生。第四從當華敷時下。明生後利益。五戒者。不殺盜淫妄語飲酒也。八戒者。加不上高床。不著華鬘璎珞香塗身熏衣。不得歌舞作樂及往觀聽也。四谛者。苦集滅道也。羅漢者。應共不生殺賊也。叁明者。過現未來明也。六神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身得如意。此六悉皆無壅故爲通。八解脫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者內無色相外觀色。叁者淨。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非想處。八滅盡解脫也。此八中前叁種微妙五欲無染無著。中四于下得離。後一能脫心慮故名解脫。亦名背舍。背者背彼淨潔五欲也。舍者離是著心也。釋會者。論明小乘不生者。決定不生。此中明生。退菩提心得生。至彼處無漏道熟。即證第四果。大論亦然。或接引小乘。然彼實無。中品應時即得羅漢。何以不及九品。解雲。是退菩提聲聞往生彼國。無漏道熟。便證小果不守小位。而往還起大心進行彌速。或五劫或十劫得成初地。如是階級猶是其勝。大本。上品明其出家。中品不明出家。此中所明是則中品。若其不出家。經雲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故知有也。而大本不明據長時始終爲語。今言出家者。就短時而論。中品中生者有叁。初標。第二從若有衆生下釋。第叁是名下結。就釋中有四。初明生因。第二從如此行者下。明值緣。第叁從行者自見下。明得生。第四在寶池中下。明生後利益也。十戒者。即前八戒。更足不捉金銀生像。及不過中食。爲十戒也。具足戒者。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須陀洹者。翻修習無漏。或逆流也。中品下生者有叁。初標。第二從若有下釋。第叁是名下結。釋中有四。初明因。第二此人命終時下。明緣。第叁從聞此事下。得生。第四從經七日下。生後利益也

  第十六下品生觀。下品上生者有叁。初標。第二從或有衆生下釋。第叁從是名下結。釋中有四。初明因。第二從爾時彼佛下。明緣。第叁從作是語下。明得生。第四經七七日下。明生後利益也。下品中生者有叁。一標。二釋。叁結。釋中有四。初明因。第二從吹諸天華下。明緣。第叁從如一念頃下。明得生。第四從經六劫下。明生後獲利也。下品下生有叁。初標。二釋。叁結。釋中有四。初明因。第二從見金蓮華下。明緣。第叁從如一念頃下。明得生。第四從于蓮華中下。明獲利。稱無量壽佛至于十念者。善心相續至于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佛爲勝緣也。若不如此者。雲何得往生也。問雲何行者。以少時心力。而能勝于終身造惡耶。大論有此責。是心雖少時。而力猛利。如垂死之人必知不免。谛心決斷勝百年願力。是心名爲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爲健人也。第二利益中有二。初明夫人道悟無生。二明侍女發心也

  第叁流通亦二。第一明王宮流通。第二爾時世尊足步下。明崛山流通初有四。一列名教持。二行此下。明修有益勸人奉信。叁告阿難下。付囑令持。四說此下。目連等聞歡喜。初中阿難先問。發當何名下。問經名字。上來所說言義非一。當于何義而名此經。此法之要雲何受持。問受持法。佛答。名觀極樂無量壽佛觀音勢至。亦名淨業生諸佛前。對其初問。汝當受持無令忘失。對其後問。次明有益行。前十六觀門得大利益。現身得見彼佛菩薩。善男子善女人聞名下。明其念佛菩薩之益。但得聞名除無量罪。何況憶念。明念佛菩薩有大利益。舉劣況勝。念佛者人中分陀利華。明其身勝。觀音勢至爲勝友伴勝。當坐道場。得道之場名曰道場。菩提樹下得道故名爲坐。依之得果。義說爲坐。依之起行。名生佛家也。結名付囑。亦名觀無量壽佛。亦名滅除業障也。歡喜者。叁義故喜。一能說人清淨。佛無礙智無有錯謬。名爲清淨。二所說法清淨。能令衆生得證叁昧。叁依法所得果清淨。依法修行滿足身證清淨果也。耆山流通中。初佛步空還耆阇崛山。爲增物敬。奉順其言。故現此變。次阿難及天龍等。聞法歡喜。作禮而去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終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