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慈悲心

  關于慈悲心

  有人說大乘佛教的慈悲是空談,只有陳義而沒有實質。他們說佛菩薩能舍身去喂虎,可以舍自己的身肉器官去布施他人,但對一般人而言,叫他拿個幾拾萬塊錢無條件給別人都不願意,何況去做舍身喂虎等大事,因此,所謂慈悲只是理論而已。對這樣的言論,我個人認爲可能是不了解慈悲心的結果。佛教有「四無量心」之說,其中就包含無量慈心與無量悲心。慈是給衆生快樂,悲是拔除衆生的困苦,但慈悲心有「量」的問題,能由「空」直接出來的慈悲心才能到達「無量」,而一般人由于業障的結果,其慈悲心是「有限量」的,隨每個人「自心的狀態」不同而有「不同量」的慈悲心。「心的狀態」是包括自己可以察覺的意識與察覺不到的潛意識。後者經常會表現在「直覺」上,例如當一只蟑螂突然出現在你面前,你試觀自己的反應是如何?若馬上想到的是打死它,但接著又想到自己是學佛的人不能殺生,這是意識上有對它慈悲但潛意識卻沒有。反之,若第一念直覺是不要殺它,但接著想到它有礙衛生,還是打死它,這是你的潛意識有相當好的慈悲心,但意識上卻對它不慈悲。慈悲有意識上與潛意識上的慈悲,大的慈悲心是二者皆要慈悲。關于慈悲心「量之大小」的問題,我們舉一例來說明就很清楚,例如有一個人捐壹佰萬元給慈善機構,如他單純(包括潛意識其不可知的深處)爲替衆生解除痛苦,那就「接近無量」悲心。若夾雜有其他的心,如爲名望或爲私情等,那就是「有量」悲心了,但若捐款有他「自己很清楚」的私欲,那就不是慈悲心了,甚至可能屬五毒心,一般善心人士很少屬于這種情況,而以有量慈悲心者占大多數。至于慈悲心量之大小,就看他在這件事情上,起心動念之所有心之中,爲衆生「離苦得樂」之心量占有多少比例而定。至于一般人爲何不能舍身喂虎,我們舉下面的例子來說明就可了解。例如你要我沒有任何條件給你壹佰萬塊錢,我就是能力許可而不給你,但也不能說我完全沒有慈悲心,只是我沒有那麼大量的慈悲心而已。我若只「甘願」給你壹萬塊,那表示我的慈悲心的量只到達壹萬塊的層次,有這種認知,我們就可以知道諸如舍身喂虎及舍妻子身肉給衆生等行爲,那是屬「大菩薩等級」的慈悲心,未來修行到有一天也許你也可以如此。很多有量的慈善行爲,我們也應該贊歎而不能說他們的行爲不是慈悲。也不能說不能舍身喂虎就說慈悲是空談沒有實質。

✿ 继续阅读 ▪ 關于心香供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