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06年大衆學佛研究會開示

  講授于2006年1月7日大衆學佛研究會

  普巴紮西仁波切

   今天所講解的這個教言,如同前兩天所講的“叁種要義”(出離心、菩提心、見解之理趣)時,將叁種要義以次第演說,和頓時圓滿叁種要義,稍稍講解了一些。若能精通這些道理,再從今天所講解的教言當中就能得知,只要是佛教,不論什麼宗派,所講解及修行之義都沒有離開叁種要義。至于修行過程中的方便,可能各個宗派有所不同,如生起次第修持本尊,圓滿次第調整氣脈明點,而無上竅訣大圓滿修持直斷和頓超,各有其調整和修行方式。修行方法雖有所不同,但所講授的核心教理都沒有離開叁種要義。如初步修行時依叁種要義次第而修行,究竟果實之際,叁種要義于圓融一法之中,即是佛的境界。

   因此,我們平日之修行,時時刻刻都要銘記這一點:平常所做的善行是否具足叁種要義?若是圓滿叁種要義,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播下了頓時圓融叁種要義之因。總之,雖然修持方式多有不同,但還是沒有離開叁種要義。倘若能如實去了解,就不會出現種種分別,如說我是噶舉派的,我是薩迦派的,或是紅教的,或說我是北傳淨土的等等。

   據說有些“法師”在傳法時說,接受修持淨土之後就再也不准接觸密宗了。但從我們剛剛講述的道理當中,就可以知道淨土與密宗還是圓融在一法之中的。因爲淨土名爲方便,密宗則爲智慧;也就是說淨土法門所修行的法是在次第中來樹立叁種要義,密宗所講解的就是頓時圓融叁種要義。總之,顯宗也好,密宗也罷,叁種要義的含義兩者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各個修行過程中都必修具足“便智雙運”才能圓融叁種要義。

   若日日都在你我等分別當中,必然就會有紛爭,無止境的煩惱。經典中也說佛教是一種聖地呀!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佛教所有的一切行爲都爲勝義,並無你我之分。時時刻刻都在平等當中,這才是聖地之標致。並不如現前我們所看到的整日在分別當中,說他是那一個門派的?我又是那一個門派的?什麼你是北傳的,我是南傳的,他是藏傳的等等,造成了許許多多你我的分別,也因此産生了許多矛盾。

   尤其佛教能否長期興盛,完全取決于修持佛教的僧徒、信衆們能不能和睦共處?倘若不能和合,那就是佛教即將要衰敗的前兆。猶如獅子的屍體,萬獸都不敢去吃它的肉,因獅子乃萬獸之王。然而,獅子屍體又怎麼會腐爛了的呢?是屍體長出屍蟲給慢慢的吃掉而殆盡。佛教也如上述,外在的障礙並不重要,內在信徒的紛爭,才是導致佛教衰敗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在此懇請大家,在未圓滿理解至尊所傳的八萬四千法之前,不要因習氣沈重而輕易去誹謗各宗派的法。我們進入佛門是爲了消盡煩惱而獲得快樂,不要因爲愚癡行爲而造成墮入叁惡趣。在圓滿理解至尊所講之義時更不會去誹謗的。

   所以,應緊記這一點,一切教法其實皆圓融在“叁種要義”之中。如是了知,修持各個法的信衆就會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佛教才會世代延續,永遠興盛,到處充滿著吉祥與快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