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經香積佛品點滴言
藥師山紫雲居士
壹、前言
香積佛品中了解香積佛國及娑婆世界特色,同時介紹本師佛、香積如來、維摩诘等佛菩薩。
貳、佛國簡介
維摩诘在此品中介紹佛國淨土之一的香積佛國,其中說明佛國是以香飯來修行,此佛國淨土的天人和菩薩們也不了解維摩诘及娑婆世界,所以在香積佛品內的香積如來同時也介紹了本師佛、娑婆世界及維摩诘大士。詳細請看A、B兩文,由此兩文可了解我們自己的國土。在香積佛品問「諸菩薩當于何食」?香積佛以「聞香」修行,以「香」爲飯,修行果位高低以「香」濃淡來區分,至開悟時,香味會淡到「無」的境界,此處修行者因執著「香」、執著「優良」、「好的」而入此國土,須破此執著即可開悟。同時可以用香味行菩薩道,做佛事以渡衆生執著。
佛國:香積佛國
佛土:香積佛土
地點:過四十二恒沙佛土
參、特色
一、此佛土之香氣爲世界人天第一。
二、此佛國內沒有聲聞、辟支佛,只有清淨大菩薩衆,佛在此向大菩薩們說法,此佛國內有香積如來、香積佛、香積菩薩及香嚴天人。
叁、國土以香做樓閣,經行香地,滿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
四、彼佛與諸菩薩共坐食,有諸天子號香嚴天子,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五、此佛土的天人會用香飯供養佛及菩薩。
肆、修行方式:
一、「無文字說,以衆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也就是說此香積佛土沒有文字,以各種香令天人入修行次第行列中。
二、「菩薩們各坐香樹下聞妙香及獲得一切德藏叁昧。」得叁昧者即具足功德。功德是指善種中可以開悟現性的智慧。
叁、「凡聲聞未發大乘者,若食此香飯者,若入正位者,香氣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香飯得心解脫然後乃消。」心解脫的方式最後香氣要消失(不執著)的意思。
四、「『香飯』特色如藥,各上昧服者,身清淨五毒滅然後香乃消。」此香飯爲滅除一切煩惱毒。
五、「香飯如藥可以消五毒業障。」「香飯」香氣可達七日之久,然後乃消,此處指達七識之處。
伍、結論:
諸菩薩由此知香飯也能作佛事,所以阿難白佛曰:「未曾有也,如此香飯能做佛事」除此方法以外,在菩薩行中介紹各種方法以行佛事。「化作菩薩」及「時化菩薩」都用禅定力到衆香界禮佛,知此處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而且歎不曾看過用此種方式渡生。于是問,「今此上人,從何而來,娑婆世界爲在何許?以何名爲樂小法者?即以問佛。」「又問維摩诘上人來自何處?娑婆又在何處?爲何說傳的是樂小法者,又爲何樂在小法中?詳細列于後面。」
A、介紹佛土:娑婆世界佛土。
地點:下方度如四十恒河沙佛土。
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負責教化此處衆生,此處五濁惡世爲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
特色:
一、「釋迦佛爲衆生說剛強語以調伏之,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本師佛強調娑婆世界人性用剛強語來教化,所以可以用「苦」來入修行的行列中。
二、「釋迦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衆生。」娑婆世界衆生因爲貧苦,所以示現貧苦來渡生。
叁、「用十善法度生其他淨土沒有用此方法。」娑婆世界用十善法來使「心」跑入正道。此十善法如下:
布施攝貧窮。淨戒攝毀禁。忍辱攝瞋恚。精進攝懈怠。禅定攝亂意。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法成就衆生。
四、菩薩成就八法(行無瘡疣,生于淨土)
(一)饒益衆生而不望報。
(二)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
(叁)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四)等心衆生謙下無礙,于諸菩薩視之如佛。
(五)所未聞經,聞之不疑。
(六)不與聲聞而相違背。
(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調伏其心。
(八)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
以上八種行爲是一位行菩薩道修行者要遵守的守則,行事要以此八種心態來警惕自己的行爲,定可超脫自己。香積如來慈悲衆生,由下列行爲可以看出,我們娑婆世界的修行者應當自省。
一、香積如來以衆香
盛滿香飯與化菩薩,香積國九百萬菩薩供養釋迦摩尼佛,並見維摩诘及諸菩薩衆,香積如來慈悲衆生,特別囑付香積諸菩薩要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于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攝汝身香擔心令衆生起惑著心。強調諸佛爲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形狀,以免引起惑心及障礙。
二、由香積如來介紹了本師佛在娑婆世界的渡生方式。
叁、娑婆世界是非常不好的世界(大家可參考經文),更要切記在五濁惡世仍要渡生。因此中衆生有各種層次的心,故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人心難測,願在佛國中承受那份甯靜,不願到娑婆世界。
現在來看維摩诘在香積佛國介紹娑婆世界:
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此段說明愚人不明而昏沈。
二、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嗔腦是嗔腦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悭吝是悭吝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嗔惡是嗔惡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意亂是意亂報,是愚癡是愚癡報。各種因果報應如是說維摩诘,怎可不慎。
叁、「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不論哪一種結果都是自己不守戒引起。
四、「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行是正道。是有爲是無爲。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幹種法製馭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頑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
B:香積佛介紹大士
「果位已達住不可思議解脫」,「能爲諸菩薩說法」,其在娑婆世界「稱揚香積佛土」使娑婆世界諸菩薩相信,能增益功德,此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一切十方,皆還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十方國土皆如虛空。由此知大士的渡衆,行菩薩道的能力是不可思議。
讀香積佛品的功德:
「維摩诘、文殊師利于大衆中說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百千菩薩得無生忍。釋迦佛「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此土菩薩于諸衆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于彼國百千劫行,爲什麼呢?因有十事善法可行。諸余淨土之所無有。」
筆者寫至此,不禁想起每有居士學佛經常問一句「爲什麼到娑婆世界渡生呢?」
維摩诘是這麼回答的:
一、饒益衆生多于彼國百千劫行。(其他淨土沒有)
二、有十事善法可遵循。(其他淨土沒有)
叁、有經文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