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事教育的人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從事教育的人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蔡禮旭老師

  我們每次跟孔老夫子行叁鞠躬禮,我們也時時緬懷夫子的仁慈,緬懷夫子立身的精神,這樣的儀式才有意義。我們把對夫子的恭敬,要落實在依教奉行上面,夫子教我們要守忠恕之道、要盡孝、要兄弟友愛,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去做到。夫子他不只對家庭,以至于對整個社會民族他都是非常有責任、有擔當。雖然在夫子一生,並沒有一個國家願意遵從他老人家的教誨去治國,因爲只要能遵照夫子的教誨去治國,這個國家一定可以興盛。但那時候確實人民的福分不夠,都是一些比較急功近利的人當了國君,無法接納這些聖賢人的建議。但我們也不能因爲沒有人接受,我們就不去好好的弘揚文化,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用真心所做的事情,絕對留在每個人的心田當中。

  很多老師都講,我給學生講好多次了,他都沒什麼改變。我們從事教育的人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你假如問收獲,一直盯著他,你怎麼還沒變?到最後他看到你就想跑,因爲你已經有壓迫的氣勢出來。縱使你是爲他好,他覺得有壓力,可能就不能夠親近我們。我們認真的去勸導他,但是不要給他太大的壓力,要用耐性去陪學生、陪孩子成長。很可能我們這分真心種下去的種子,在五年、十年甚至于他長大之後才會發芽、茁壯。因爲每個人的程度不一樣,有些孩子可能講一次就聽,大家有沒有遇過講一次就聽的孩子?有嗎?有人點頭。待會私底下我要跟您好好聊一聊,這個人可能是顔回轉世的,講一次就聽,不貳過。這樣的孩子不能讓他閑著,要好好栽培他出來弘揚傳統文化。

  一般都得要耐心的提醒、叮咛,你看父母給我們的教誨,很多時候是我們到了叁十幾、四十幾,突然遇到某個人生的情境,才領會到父親的用心。上了中年很多朋友都會提到,說以前覺得爸爸對我很嚴,都有點不舒服,但是現在了解到,就是因爲爸爸當初的嚴,讓我們行爲有分寸,知道怎麼樣應對進退不會放縱自己。現在看到很多同年齡的人都被社會給汙染,隨波逐流,這時候自己能夠屹立不搖,深深感謝父親當時候的嚴格。一個父親愛護他的孩子,都要等到叁十年以後才被他的孩子理解。所以爲什麼說父母恩重,爲什麼老師恩德重?那是真正用心,不求回饋,甚至誤解他,他還是無怨無悔的愛護我們。

✿ 继续阅读 ▪ 教育需要耐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