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佛塔”得幾種清淨
所謂“佛寶”,乃叁寶之一。佛是覺者之意思,是能自覺,又能覺他,直至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之真寶,故稱佛寶。又“覺”具二義:(1)從佛之洞徹諸法真理而言,是覺悟義;(2)從佛之明鑒萬法明辨事機而言,是覺察義。是故“佛寶”,乃爲吾等學佛修道者,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所皈依之對象。然而世尊已大般涅槃之今日,唯有賴“佛塔(廟)”來作爲出家衆修道,尤其是念佛、誦經、頂禮、拜忏等佛事時之“權宜方便”場所,以時時提醒吾人應“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就如同吾人對“民族英雄紀念館”等場所之瞻仰,並能引發吾人之學佛修道之“善根”流露,並非外道所醜化之“迷信行爲”。至于“供養佛塔(以燈、花、果等)”得幾種清淨?。依《佛說施燈功德經》開示:若有衆生供養佛塔,得四種清淨。何等爲四?
(一) 【身業清淨】。雲何得于身業清淨?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彼彼生處
(1)遠離殺生無殺害意;(2)亦常遠離偷盜邪淫;(3)于己妻所尚不邪行,況余人妻;(4)亦不飲酒放逸自縱;(5)不以刀杖及余苦具加逼衆生;(6)離不善法及諸惡業。遠離是等,是名身業清淨。
(二) 【口業清淨】。雲何口業清淨?是人世世常不妄語(1)若不見聞終
不妄說,若見若聞合時咨問,然後乃語,爲利自他不作異說;(2)設若有人教令妄語,爲護實語終不妄言,不以此語向彼人說,不持彼事向此人道,二朋先壞不令增長;(3)有所發言能善和诤,若痛心語、若粗語、若苦惡語、不喜語、不樂語、不愛語、不入心語、惱他語、結怨語,悉皆遠離;(4)有所發言潤語、軟語、意樂語、不粗語、悅耳語、美妙語、入心語、多人愛語、多人樂語、可愛語、可樂語、能除怨語,恒作如是種種美妙語;(5)複離绮語、不作異想異語、不作異印異期,覆障實事不煩廣說;(6)不非時語、恒究竟語。如是遠離不清成就清淨口業,是名口業清淨。
(叁) 【意業清淨】。雲何意業清淨?于他所有珍寶資財(1)不起貪著;
(2)不起嗔心;(3)遠離害心;(4)又離邪見無諸惡見。遠離是等,是名意業清淨。
(四) 【善友清淨】。雲何得善友清淨?若(1)諸善友,遠離妄語,亦不
飲酒,離諸粗犷,調伏正見,往詣其所親近咨受;(2)又詣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所,親近供養咨受未聞。是名善友清淨。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供養佛塔”,將得如是四種清淨。何以故?蓋諸佛有無量無邊勝福德故,無量無邊大智慧故,無量無邊叁昧解脫等,種種希有功德法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供養佛塔,將得如是四種清淨。
總而言之,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曆經“叁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叁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叁昧之殊勝,此等正是吾人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相信只要“如法”修行,即(1)安住于戒定慧叁無漏學;(2)止習一切不必要之外緣;(3)發菩提心;(4)與諸法空性相應;(5)福慧雙修;(6)常親近叁寶與善知識;(7)少欲知足,斷除五欲,修行梵行,畢竟當來得證“佛果”之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