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忍辱波羅蜜之問答錄(南卓仁波切)

  關于忍辱波羅蜜之問答錄

  南卓仁波切

  Q:請問仁波切,末法衆生在修忍辱時應注意什麼,才能將忍辱修得圓滿?

  A:首先,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忍辱的功德。了解之後,才知道要如何修忍辱及爲什麼要修忍辱。如果不能了解其功德力,在任何時候都容易發脾氣,起嫉妒心,各種不好的事情就特別容易發生,所以必須修忍辱。忍辱修得好的人,縱使不認識他的人對他百般不好,他也不會與之計較,根本不放在心上。這樣的修行者,其忍辱的功德力甚至可以使對他不好的人自覺羞愧;也只有修忍辱者,才能平息種種紛爭。一個容易發脾氣、起嫉妒心的人,是很難有朋友的,就算交到了朋友,很快的就會失去,即使是對于家人親友也一樣很難圓滿。如果你常行善事、善業,而不修忍辱,就如同終日持善,一但遇上不如意事而發脾氣,當下所持的功德都因一把嗔火而毀滅了。譬如一點星火,卻可輕易燒盡一座高山。忍辱有如功德山的守護神,不讓憤怒的火苗將之燎燃。

  Q:“忍辱”與“忍耐”的本意相同嗎?

  A:本質是一樣的。忍耐是在修行中能吃很多苦而不怕,其修行的目的非求得利養;忍辱的對象是大衆,非如母親只愛護自己的子女,而是平等的對待其他人的子女。剛開始當然比較困難,面對不同的人,就有許多不同的事考驗,但忍辱就是學習如何去平等對待不同的人事物,及所發生的種種際遇考驗而不動氣、不動心,逆境這正是修忍辱最好的地方,也是成就修行人的最佳時機。如此,面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能生起歡喜心。

  Q:初修忍辱的人,在當下能忍,但心中的怨氣實未平息,如此,其身口意上仍有功德存在嗎?

  A:當然還是在。面對別人的謾罵,一種反應是馬上就回罵;其二是雖然沒有回罵,但在態度上表現得非常明顯不悅;其叁是口未言,態度亦未表現出來,但心中很生氣,這是比較好的人;其四是更好的人,他認爲這樣的事對他是好的,爲什麼要反抗、生氣?反而會很歡喜的去接受、面對這樣的事情。

  Q:如果面對好的事情,是否更要修忍辱?

  A:一般衆生都是希望有好的、快樂的事物,但如果能徹底的了知其最究竟的快樂是成佛果,那麼眼前的美好何足在意?而在成就佛果之後,也就不須欲求好的或快樂的事物了。因此,對于好的事情也要修忍辱,舉例來說,如同一個小偷偷了別人的東西,他很快樂啊!但別人卻因此非常痛苦。而小偷的快樂也很短暫,因爲他可能因此而坐牢。真正的快樂是,你快樂,他也快樂,大家都能得到快樂。美好的事物大家都喜歡,但沒有持久性,終會毀壞,你又會掉入不快樂之中。

  Q:忍辱在家中修得好嗎?

  A:在家中修忍辱很容易,很快樂,很快修成,因爲都是自己最愛、最親近的家人,最終仍然要進入群衆中來修忍辱才行。

  Q:仁波切的意思是說,在家中修忍辱很好,但也要到群衆中生活,才能知道自己的忍辱學到什麼樣的階段?

  A:當然!

  Q:請問弟子們在修忍辱時,如何讓自己不覺得自己是在修忍辱、行忍辱?

  A:首先必須先了解智慧波羅蜜,由智慧帶領你修忍辱,了解最終的目的爲何。如果只著眼于功德上,很難得大成就,但也不可忽略其功德在忍辱基礎的次第性,而必須了解忍辱必須在智慧的帶領下,才能完全的進入六度波羅蜜中,成就菩薩的修行。修忍辱的人在修行的路上,很快就能成就。如果你在生活上很富裕,一切也很順利,你就很難有密勒日巴的成就,因爲密勒日巴所面對的是極苦的修行,至痛的曆練,才有如此的成就。就拿八關齋戒而言,第一天入關,只有早上、中午可以吃飯,之後就不能進食、飲水及言談。我(仁波切)舉行過這樣的齋戒,但人很少,爲什麼?因爲大家覺得很困難,大家吃、喝、說話慣了,所以覺得難。但有一種人,認爲這課程將來對自己成佛有幫助,他可以不怕吃苦的去用功學習。如果大家能想通八關齋戒是在積聚福德資糧,就明白這是更須要來修持的。

  Q:顯教中有一句話“無生法忍”,其義爲何?

  A:就是用智慧波羅蜜去包容忍辱波羅密,同樣的也運用智慧波羅蜜在其他四波羅蜜。智慧如同眼睛一般,它可看到方向、目標,可以指引人們去做正確的修行,走正確的道路。

  Q:仁波切之前所開示,雖然心中很氣,但沒有發作于言語上,是否就是因著智慧慢慢的開導,讓我們明白所遇的逆境只是在幫助我們?

  A:是的!智慧可以教導我們去觀察、去思考,並且如何去修持。一般人很容易將觀察用在別人身上,卻不是用來觀察自己。觀察有如一面鏡子,很清楚的將自己的內心顯現,找出煩惱、缺點而後去對治它,忍辱自然能修得很好。

  Q:在世間法上,對他人的誹謗、謾罵,當如何去面對?

  A:如果對方年紀比較小,你必須想,他如同你的小孩般,因爲不懂事,才會如此;如果對方是長輩或年老者,就如同你的父母一般,你如何去對如父、如母的人生氣呢?我們心中更不可有一絲不快,當祈願他們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才是。不論他們心中、口中如何說,只要自心清淨就可以了。

  Q:我們在六根上要修忍辱,不貪好聲、好色;那麼對于六塵、六境也以不貪之心處之,是否即符合忍辱的要求?在意念上是否要做無常觀?

  A:這是當然的。在六根上,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多數人總是喜歡聽好聽的話,對于不好聽的勸言,根本無法接受。“滿足心”是很重要的,六根永遠不會滿意任何事物與欲望,但關鍵在于六根的欲望是由心所養成的,若能懂得從心上控製,學得滿足,六根就不會有這些需求。人生只要吃飽、穿暖、睡得好,就已經很滿足、很好了,如果將全世界的財物都給了你,而你還是覺得不夠,那你將是全世界最貧窮的人。密勒日巴就說他是最富有的人,但別人看他卻是個窮乞丐,什麼都沒有。他的富有來自于他自心的“滿足”。

  Q:最後,希望仁波切能爲大家開示忍辱的次第。

  A:先要修好自心的忍辱,再去對外修持忍辱。如同一位修行的人,先對治自己的貪嗔癡,才能入群衆共同生活,也才能知道自己的忍辱修到什麼程度,進而繼續自己的修習課程,學習本來就是沒有止盡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