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必墮地獄”。
△ 最近回國演講,提倡身心靈整體健康的醫學家雷久南博士,曾經表示:宇宙是一大圓圈,你放出去什麼,將來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你要別人善待你,你首先就要先喜歡別人。你如果傷害了別人,將來別人也會回來傷害我們。因此佛教因果報應的現象是必然存在的。所以一個人如果希望將來有很好的福報,現在便應該趕快種善因,做善事,將來才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然而要如何做善事才好呢?佛教常稱布施有叁種:財施(用財物助人),法施(勸人爲善淨化民心),無畏施(安慰別人,使人不生惶恐)。此外,星雲法師的建議也很值得參考,他說:“布施法門多,初品金錢與物質,中品發心力供養,上品隨緣說好話,上上品恭敬與歡喜。”如果僅僅是出錢或捐獻物品救助別人,這種善行就比較屬于較低的層次;如果能進一步發慈悲心去救人,爲行善而行善,不在沽名釣譽,則更爲可貴;如果能隨時勸人爲善,鼓勵別人上進學好,則功德更大(所以教師是行善機會最多的行業);如果能經常保持一個慈悲歡喜與尊重別人的心,隨時對人作“語言的布施”(打招呼、問候),“容顔的布施”(含笑、慈顔、注目),“身行布施”(帶路、代勞等),“心意的布施”(對人同情、同樂),則是最上乘的善事。
△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由于深具智慧和辯才,因此極受學生的愛戴。不過不幸卻娶了一個凶悍潑辣的太太,學生常常爲此替他感到委曲。蘇氏有一次聽到後就向學生說:“一個人如果娶到一個美麗而溫柔的太太,那是他前生修來的福報,如果所娶到的是一個凶悍潑辣的太太,那麼他可以成爲一個哲學家。這有什麼不好呢?”學生聽後很疑惑連忙問他這是什麼道理,蘇氏答稱:“一個人如果有一個蠻不講理的太太,那麼這是他修身養性培養耐心的最佳機會,因此,如果對這樣的人都能夠加以容忍,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人不能加以容忍呢?”一個人如果能夠對自己的任何遭遇,都能夠用幽默的態度泰然處之,並且加以“善解”,只想到好的、有利的、積極的一面,而不要只注意壞的、不利的、消極的另一面,那麼不僅不會怨天尤人,大發脾氣,而且還可以化阻力爲助力,化逆境爲增上緣,使自己更具成熟和智慧。老子著名的寓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便是最好的例證。最近有一位法師常向信徒表示,如果有人罵你,你不僅不應該生氣或與他爭議,反而應當好好謝他才是,原因是人家罵你是替你消災,而佛寺消災一次的費用大都是五百元,因此以後凡有人辱罵你,你都應該向對方說:“謝謝你替我省了五百元。”另有一位法師常勉勵信徒說,如果一個碗有了一個缺口,我們在使用時不要看缺口,只要看其他完好的大部分,那麼我們也會認爲這個碗仍然是圓的。筆者有一同事,每天均由高雄駕車來嘉義上班,筆者很驚訝地問她,這樣不會很累嗎?沒想到她竟很輕松地表示,她每天這樣上班,不僅不會感到累,而且還是一個很好的享受,因爲她每天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好好欣賞一些音樂及某一法師演講的錄音帶,現在她對佛學有相當地認識,事實上都要歸功于每天這樣的上下班。由此可見,如果凡事都能加以“善解”或“善用”,則一般人所謂的“業障”或“逆境”都可以獲得超越而成“境界”或“順境”。
△ 元曉大師有一次因戰亂與同伴一齊逃難至一個偏僻鄉下,時已黃昏,兩人又饑又渴,只好找了一個小廟暫時棲身。他們看到神案前的供桌上有幾個糕餅之類的祭品,由于饑餓難忍,只好合掌向神佛禀告,然後兩人就拿起這些祭品狼吞虎咽。後來覺得十分口渴,同伴又覺得肚子開始發痛,大師乃外出尋找水源,不久在蒙眬的月光下發現樹林中有一個水池,大師連忙用缽取水,然後直奔回廟。同伴喝後不斷稱贊此水極爲甘美,非常清涼舒暢。次日兩人醒後,再度前往取水,他們探索不久便發現昨晚取水的水池,兩人非常高興,不料剛要取水時,無意中發現池中浮有一個腐爛的屍體,身上布滿了蠕動的蛆,兩人當場愣住,在驚嚇之余,立即將昨夜所喝進之水悉數吐出。大師受此刺激,立即開悟“萬法唯心造”的道理。同樣的水,有時被人認爲清涼甘美贊不絕口,有時卻被人厭惡棄絕,大倒胃口。可見一切衆生對世間一切在的事物或現象的好惡均爲自己的心念所決定,也受心念的轉動而變化。換言之,“心”常隨“境”而轉,外境無常自心也隨著變幻無常,人生的各種苦惱大都由此而生。因此人如果能夠由禅定而得到智慧,並重顯如如不動的寶貴自性,領悟外境的一切都是緣起緣滅的幻景和無常的本質,則心不再受外境所迷,也不受世間名利榮辱所惑,如此必能了卻生死,斷絕煩惱,而得到真正的解脫。
△ 佛經上有一則“金丸打雀”的故事。一個大富翁的兒子喜歡用黃金鑄造的彈丸去打鳥狩獵,許多人無不認爲這是極端奢侈浪費,毫無意義和價值的一種愚癡行爲。然而一般人卻不知道自己也經常犯有“金丸打雀”的錯誤。我們知道,人間最寶貴的並不是黃金鈔房地産,也不是名利地位權勢,而是生命和時間。因爲前者如果失去了我們還有機會賺回來,但是後者一旦失去便永遠無法挽回,縱然有再多的財富,再大的權勢,也無法使過去的加以複返。因此生命和時間是我們最應當珍貴愛惜的寶貝。然而一般的衆生卻很少能夠愛惜時間,反而日複一日,經年累月地隨意浪費和虛擲,完全不知道應早日清醒,做一些有益社會衆生的事,實在令人十分惋惜。陶淵明曾經爲此寫了一首令人警惕的詩:“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普賢菩薩亦常常用一句偈來提醒生命的可貴:“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圓瑛法師曾向弟子勉勵,修行一定要趁年輕的時候,他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據說印光法師在自己的精舍從不挂佛像,只挂一個很大的“死”字,目的在時時警惕自己,一定要認爲修行,不可浪費時光,否則一旦無常來臨,就要後悔莫及。有一位法師常常提醒弟子說:“世界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定要趕快去做,第一個便是孝順,第二個是行善。”許多人都認爲現在父母健康還好,來日方長,以後再來孝順不遲。此外又常常認爲自己現在能力還有限,等到將來賺了大錢再來回饋社會,幫助別人。其實這種“等以後再說”的態度,往往會令人後悔莫及。我們應當把握現在當下的時刻立即開始去做,去實踐,倘能如此,則我們的生活將立刻充滿了喜悅和溫馨,我們的生命也將立刻脫胎換骨“立地成佛”。倘不如此,凡事蹉跎猶豫,則“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旦無常來到,那麼就必然要悔之已晚,抱憾終身了。
△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即告示世人:一滴水中有八萬四千蟲(細菌),人是一個大蟲窟(肉體內有幾十種寄生蟲),人出生前須經十個月的懷胎,宇宙間除地球外尚有叁千大千世界(外太空含無數憶萬的星球),這些說法現在都被最近的科學研究的結果所一一加以證明,確實有此事實,實在令人不勝驚異和佩服。此外佛陀又具備六大神通,能知過去五百世及今後五百世的因果,甚至更爲遙遠的過去和未來,都能了如指掌。因此無異地具有至高無上的,而且也可能是空前絕後的偉大智慧,因此實在值得我們的珍惜和重視。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佛陀爲救度衆生,不斷地以最誠懇、最坦白、最真實、最慈悲的方式來弘揚佛法,以便使愚癡的衆生能早日脫離煩惱的大海,而登上快樂的彼岸。“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佛法既然如此的寶貴,我們更應當好好地加以認真研學,深切體會,而且努力加以實踐才是。最後筆者想引述一些佛教法師開示之名言以供自修自勵和共勉。
△ 人要惜福,知福,再造福,還要借緣,知緣,再造緣。
△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消福,福盡苦來。
△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善惡無明界,但存一念間。
△ 老時病痛均是壯時做來,衰時迹象均是盛時所造。
△ 聖者先機而發,智者見機而作,愚者失機而悔。
△ 自助而後人助,人助而後天助,唯人助天助究竟不如自助。
△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 心被境所轉是凡夫,如不被轉或能轉境,則是佛。
△ 世間好話佛說盡,不聽佛言何言可信?
△ 一個人再大的罪過都抵不過一個“悔”字,因此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
△ 酒是穿腸毒物,色是刮骨鋼刀,財是肇禍根苗,氣是下山虎豹。
△ 世上最毒之物只能毒人肉體,叁毒(貪嗔癡)卻能毒人法身,能除叁毒是爲阿羅漢。
△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被無常吞,離開因緣法,開悟永無期。
△ 達摩東來無一字,全憑心意用工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幹洞庭湖。
△ 人爲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爲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 不要小看故事的作用,一分錢的蠟燭可以幫人找到一枚遺失的金幣。
△ 要改變別人(很難而且易生苦惱),不如改變自己(看得開放得下),先擺平自己(的心)才能擺平所有外在的一切。
△ 有苦才有樂,才知樂,故煩惱即菩提,有汙泥才有淨潔的蓮花。
△ 能統領百萬大軍者不能稱本領,能控製自己的本性者才是本領,能控製自己的心像如如不動的大地,不管逆境或順境均能一心不亂,而且具平等心者才是真本領,才是佛菩薩。
△ 具備菩薩慈悲心的人有叁無—— 普天之下無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普天之下無有我不能愛的人,普天之下無有我不能信任的人。
△ 好漢不怕天來磨,不遭人嫉是庸才。
《佛教的一些故事及慧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