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修:師父,您說“因果不空,不昧因果”,只要參透“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原理,不必求什麼。但是念佛可以消罪,“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世間的一切,還有什麼求不到?過去我們無知所造的種種罪業,經過真心忏悔,誠心改過可以消業,那釋迦牟尼佛的叁個月馬麥之報,是否與因果定律有矛盾?
師: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對于一些理論、事情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我們才有迷茫,很正常。如果你真正覺悟了,真正看明白聽懂了,你的問題就解決了。
叁個月馬麥之報,沒有矛盾。這就是所謂“因果不空”。佛經上講:“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成佛了,有沒有這個“受”呢?沒有。有沒有這個“報”呢?有。現象是有的,但在佛的內心深處沒有痛苦。他示現到六道裏面來,在這個人間作佛了,六道裏面是什麼東西來維系的呢?因果。這就是表“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度衆生也如此。這個衆生和你有善緣,你說話他就愛聽,因果!有善因嘛。如果彼此都很討厭,因果!過去肯定有過節,種下了因,現在是果。沒有因果那不可能,如果沒有緣分的話,你們這一生見不到的。所以祖師才講: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人生就是幹這些事情的。不光夫妻、父子、兒女是這樣,一切衆生都如此。無非是你欠得多與少,緣分深與淺而已。如果沒有這個緣分的牽扯,恭喜你,你超越了。善的是你的福報、善緣,痛苦是你的業障造就的惡緣,這些都沒有了以後,至少是證得阿羅漢果位,你就超越六道輪回了。但是,如果成佛後再示現到人間來,因果在現象上還是存在的。
有的衆生很慈悲,善緣很多,他成佛後所度衆生就很多;有些人很吝啬,只顧自己證了羅漢果了,沒跟大家結緣。佛門有一個很著名的典故:“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什麼意思呢?就是有人光執著于修福,遇到一點事情就去修布施、供養,但從來不願意修智慧:“要智慧幹什麼?修福多好啊!有福報一切都可以受用了。”結果只顧著修福,忘了修慧,福報修得非常大,來生投胎到哪裏去了?變成國王的坐騎。過去印度的國王出門是騎著大象的,能作爲國王的坐騎,它這個待遇也不一般呀,所以它一出門的時候,珠寶挂得全身都是,叮叮當當地響,那是福報。這就是“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挂了一身的璎珞。
那麼光修慧不修福呢?光躲在山洞裏面天天修慧,沒有注重去修福,證阿羅漢了,沒有跟衆生結緣,結果出來以後衆生不認識他是誰,不願意供養,所以天天托空缽挨餓。可見修福、修慧都很重要。“皈依佛,兩足尊”,兩足,就是福報、智慧都圓滿,這是佛的表現。我們要福慧雙修,不至于偏在一邊,這才是正確的。
所以,佛陀當年叁個月馬麥之報,是因果循環的現象呈現,沒有矛盾。
(選自大願講堂“金身舍利示現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2010年10月20日講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