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修:我一個同事說他已經皈依了,但是他什麼都不忌,他說雖然已經皈依了,他沒有受戒。皈依的人是不是一定要受戒?受戒和不受戒有什麼區別?
師:叁皈五戒是很重要的。主要是現在這個時代,衆生做不到,所以要善巧方便,你能夠做到幾條,自己發願自己做,就守住了。曆代祖師,尤其到民國以後,包括一些大德,傳叁皈五戒,都稱爲方便戒,方便皈依。爲什麼?你剛入佛門,你做不到,所以叫方便。傳與不傳的意義,只是個形式,關鍵在于我們真正想做到。持戒不是爲給別人看的,也不是爲了炫耀的,而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的一個過程。不是爲了持戒而持戒,是爲了你自己有一個清淨心、開智慧而去做的。
但是要考慮到我們現前的生活方式、家庭環境,尤其現在,一個人學佛,有可能全家都不認識佛教,你立刻讓家人一百八十度的轉彎,一點葷腥都不能吃了或者也不敢做了,那就可能造成家庭的矛盾,家庭不和諧,家人會誤會佛教,誤認爲你是走入“歪門邪道”了。到那個時候,他們起了反感,這是對佛教不利的,影響不好,所以就不從這方面入門了。
從哪兒入門?回家你要孝養父母,你要去幫助別人、孝敬長輩,他們心暖了,他們感覺你有變化了,看你學佛學得好了,然後你吃素也好持戒也好,他們都能接受了。用這個入門更人性化,現在的人容易接受,不能把自己的家庭搞得矛盾激化。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爲什麼有那麼多門?因爲有這麼多衆生的根性、生活環境不一樣,所以佛才開了八萬四千副的藥,來對治八萬四千種的病,每一門都稱無上菩提,都可以治好這個病。持戒也是八萬四千法門的一門,也是根本。
但是根本,我們要從能做到的地方開始,不能夠說“我發的願很大,我都要守住”,最後周圍的人全攻擊你,你連基本的正常的生活環境都沒有了,你就談不上持戒,你這樣連修行都談不上。所以要因人、因事、因自己的生活環境而定,這個戒自己能守幾條自己定。不在于是看這個人皈依了也受戒了,但沒有守,不要看這些,他守沒守我們不知道,因爲我們是凡夫。我們不敢去評論別人,說不定人家是大菩薩示現呢,像濟公一樣,誰敢說他怎麼樣,他都證阿羅漢了。
所以我們不妄加評論一個人持與不持,關鍵把握好自己持與不持,自己修行到什麼程度。了解別人是聰明,了解自己才是智者。你天天看著外面的社會,“這個人持戒很好,那個人不持戒”,自己天天心情起起伏伏,生很多煩惱,這是自己錯了,自己不對。
(2011年1月8日給北京義工的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