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修:自己很努力,但是結果很糟糕,應該怎麼調節心態?
師:你認爲怎麼調節最適合、最恰當?
同修:就是念佛嘛。
師:要想開,要找到沒有成功的因素、弱勢在哪裏,下次就不會失敗了嘛。從客觀事實上找原因。念佛歸念佛,還是要去吸取教訓,這樣才符合現在的思想邏輯,也比較符合科學。佛教確實是科學的,不是盲目的:“哎呀做不成,是天意!”錯了!這樣是不對的,這是迷信。
佛教的教育系統是很細致的,從物質到精神,分得很細很細。那同樣我們要運用這個方法來分析我們的工作、分析我們的生活的話,那哪有一點是盲點呢?都是很清楚的。這是智慧。不是說我們遇到了災難,遇到了什麼事,我們把它給丟下不管,去念佛去了,也能講得過去,但是更加合理的就是我們要用智慧把這個事情給解決了,最起碼在我們心裏,就知道哪是對的,哪是錯的,哪是不應該,這是智慧。然後你再去念佛,你念起來也更容易清淨了。你把它丟下了你去念佛,還不容易清淨,更容易迷茫,所以不如把它給弄清楚。
分析清楚了,不要去執著它就好了,做了成功也好,沒有成功也好,不要去執著它,這是對的。執著就是有苦的。
多讀經、念佛有好處。不念的話,妄念就多。真正的功夫,還是要經過一番苦功以後,這個功夫才能夠成爲自然。我們只是在用表面的功夫,要從表面入內。那生活方面的智慧缺乏,你多學些智慧就能解決了,不要生煩惱,這才行。
(2011年11月23日給北京義工的答疑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