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現在做義工沒時間誦經,是否會影響修行?

  同修:師父,我現在做義工沒時間誦經,是否會影響修行?還有,我覺得師父講得特別好,我常有一個念頭,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像師父一樣,能夠把這些話講給身邊的人聽,讓他們也能夠獲得利益。

  

  師:先修根本智,默默地去修忍辱波羅蜜,去做!這才行。這是磨煉你的意志,消除你的妄想。事情不是按照你的意志去做的時候,自然你的心性就流露了,你的意志、你的煩惱、你的妄念是來障礙你的心性,來波動你的心性的。

  

  比如有一件事,在無人管束或阻攔你的情況下,你一定要做,但是這樣做是錯誤的。如果這個時候,你能知道不要去做,可以收斂自己了,收斂的過程就是你修行的過程,就是你進步的過程。時間久了以後你的習氣沒有了,這個扭曲的力量沒有了,自然正的就出來了。正的到一定程度,你再接觸到邪的、亂的,它們一到你這裏,邪的就轉化成正的,亂的就轉化成不亂的了。所以這是一個關鍵,我們讀多少經,念多少佛,要達到這個水平才行,這是我們的目的。

  

  你說現在做義工了,沒時間去誦經念佛了。誦經念佛不是目的,是手段,是爲了讓你得到清淨心,得到一心不亂,佛門裏講得功夫成片,找到你的源頭,這是目的!如果我們通過做義工,通過我們的修行,我們也能找到源頭,那和我們誦經念佛是同樣的功德,同樣的方法。做事是真修行。

  

  如果我們天天在念佛、誦經,卻天天在生煩惱,起嗔恨,念一輩子也沒用,該怎麼生死還怎麼生死!因爲沒有起到效用。念佛就好像吃藥一樣,你吃了一輩子藥結果還是不健康,那你該怎麼生病還怎麼生病。因爲你生煩惱了。

  

  你自己關在家裏,關了幾天覺得你很清淨,出了門後看到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起煩惱,你這不叫清淨!更有甚者,感覺自己很清淨了,有成就了,到外面去指這個不對那個也不對,就自己對,好像很“清淨”,其實煩惱更多。你要能夠贊歎別人的優點,同時也能包容別人的缺點,這才說明你進步了。我們世間君子都說這樣是進步的,何況是佛呢。有哪一尊佛讓你去批評這一個,誹謗那一個,說別人的過失?佛沒有這樣教。

  

  我們就知道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在曆煉。明明看這件事情不順眼,能夠改變就改變,不能夠改變的,我們默默地看好自己,不受影響就對了。只有這樣,在這個時代裏面才能夠有所成就。

  

  外面讓你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過去是十有八九,現在是一百個裏有九十九個你大概都不如意,甚至有時自己對自己都不滿意,你對自己都生煩惱,所以跟別人生煩惱也是正常的。

  

  佛講現在這個時代是鬥爭堅固的時代,鬥爭來源于什麼?來源于習性的鬥爭。自己跟自己在鬥爭、掙紮:“這個事情到底該怎麼辦?那個事情怎麼辦?”內心裏面自己跟自己都在煩惱,那你對外當然煩惱了。所以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共業,沒有過去的人那麼灑脫。

  

  過去不學佛的人,詩情畫意,生活方式都很灑脫,滿不在意。不在意不代表不認真,而是我認認真真地去做了,但不去斤斤計較能給我帶來什麼。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所以他們很灑脫,這是做人的一種境界。

  

  境界能帶走,物質是帶不走的。你覺悟了,境界提升了,它是生生世世都跟著你的,是永恒存在的;而你掙了多少的物質,它是靠不住的。你這兒擺了一堆鈔票,擔心明天來個搶劫的,晚上肯定睡不著覺了:“怎麼辦啊,哪裏都不安全啊。”煩惱就來了。所以只有不斷提升境界,才是圓滿的。

  

  如果佛法沒有那麼圓滿的道理,不會幾千年被傳承下來,佛門的祖師大德不會被曆代的帝王封爲國師。過去真正學佛的人都是王公貴族、大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因爲過去你想得到一本經書不容易,印刷術沒那麼發達,都是手抄,而且翻譯佛經是皇帝親自來主持的,很多時候是翻譯好了請皇帝去批的。皇帝批了的東西,民間誰能看得到?所以佛經都是收藏在少部分人手裏,他們在學、在讀,民間只是口傳,很少能得到佛經,一些讀書人,也只能在廟宇裏自己抄自己學。

  

  衆所周知的一些名人,範仲淹、林則徐、戚繼光、嶽飛等等,他們是忠臣良將,但是他們的力量來源于什麼地方?來源于佛門。是學習了佛的智慧、佛的精神,從而展現出來的人生魅力。我們只是看到現象,看到他們的成就,沒有看到根源在什麼地方。所以那些大文豪,比如白居易、蘇東坡等,都和佛教有很密切的關系,作品才能夠有那個境界。

  

  (2010年9月對北京義工的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