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修:最近一段時間感覺很煩躁,總走不出來,請人“觀”,說是業障現前了。在佛門做了這麼久的事,爲什麼還這樣呢?怎麼能讓自己走出來?請師父慈悲開示。
師:工作壓力太大,找不到頭緒,所以生煩惱了,這個時候慢慢來,一樣一樣的來,不要急。不要有病亂投醫,累了就休息一下。千萬不能“觀”,“觀”不出東西的,越觀越糟糕。這其實是業障反複,“火燒功德林”了,修點就燒,那就從頭來過。
怎麼會這樣呢?因爲你修的福報,沒壓得住你的業障。修了這幾個月,福報是有的,但是沒壓住,這是正常的。初學的前叁年到五年,都是反複的,都是起起落落的到最後光起不落了,肯定會反複的,不反複就不正常了,如果不反複的話那一生都能成佛了。實際的情況是要不斷地反複,修一段時間就落入低谷,燒了以後又重新來。
同修:重新來?多辛苦啊!都沒有信心了。
師:這不是辛苦不辛苦的問題,關鍵是你用一個什麼心態來面對。迂回是什麼意思?本來你已經走到一個很高的地方了,遇到一個障礙就要突破的時候,你忽然之間被拉下來了。也不是你沒信心,是業障現前了。
這時一定要有一個積極正面的思想,千萬不要再去“觀”了。煩了就萬緣放下,休息一下,然後再去看什麼東西就不煩了。這個煩不是說你“觀”一下就不煩了,你煩的時候越“觀”越煩,你已經被煩的境界轉了,因爲你被它轉了你才去“觀”,如果你不被它轉,煩惱就過去了。
有煩惱是正常的,不知道哪個業障種子出來了。不出來你不就成就了嗎?《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所以要常常念《金剛經》。你修了一通福報,一把火燒了,沒關系,從頭再來。
我們有功德也好,有福報也好,都不著這個相,我們默默耕耘,將來必然有收獲。有煩惱的時候,知道自己業障現前了,怎麼辦?先把事情放一放,煩惱也放下,萬事萬物全放下,都沒有了。
你不能夠和煩惱對著幹。因爲煩惱是假的、無常的,放下就沒有了,你越跟它對著幹,反作用力就越大,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了。放下。好的壞的都放下,就沒有障礙了。
萬事萬物都有一個自然規律。過去佛講,就像有四十裏的瀑布很急地往下流,斷煩惱就像一刀把四十裏的瀑布全部截斷。誰有這個能力?沒有的。把四十裏的瀑布一刀截斷?截不斷的!怎麼辦?佛說了一個辦法:轉煩惱爲菩提。把煩惱化解掉,轉變。總有一天,煩惱沒有了,菩提現前了,你就是菩薩了。你說“我能立刻就成菩薩”,理上做得到,事上做不到。但如果你不去轉變的話,你永遠做不到。
有煩惱,有反複,特別正常。退心,就不正常了。這幾個月走的程度已經很高了,退心了,再去幹其他的,就很不容易生起信心了。修行都是一個過程,反複,不停地反複過後,境界就提升了。因爲佛法熏修才這幾個月,而煩惱熏修了幾十年,當然會反複了。不反複是不正常的,有反複,就像偶爾感冒一下,是正常的。此時保持樂觀,就好了。
歡喜是無常的,煩惱也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你爲什麼被無常“住”了?你去“觀”,你就“住”了。無常被“住”了,就進了一個怪圈,無常的你去“住”,就成了真常了,你就出不來了。所以過去就過去了,命運是自己掌握的,即使“觀”到明天有殺身之禍,也不要緊,自己能掌握的;“觀”到明年能很好,也不要歡喜,因爲也是會改變的。能夠“觀”到的,是一個定數,變數比定數大多了。他所能“觀”到的是一個你現在的處境,每個人每天的處境都是不一樣的。你歡喜的時候,你就像在天堂一樣,痛苦的時候像在地獄一樣,“觀”到的也是痛苦。這時候不是“觀”與不“觀”的問題,而是怎麼樣把你從煩惱的世界裏面引導出來,才是正道。
所以,既然是無常的,管它做什麼?你越管它,它越有力量。就像一個皮球一樣,你往外推的力度越大,它回彈的力量就越大,你受到的傷害也越大。千萬要知道,在六道裏面,一切衆生的心想是不一樣的,思想是很活躍的,如果這一生想真的有所成就,就要“八風吹不動”。
我們的真心本性,如如不動的那個“他”,不可測度,也“觀”不到。能“觀”到的還是八識田中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用“觀”的辦法,如同以盲引盲,共同入火坑。
衆生有問題了,要想著怎樣幫他化解掉,把他的煩惱給空掉,切不可“以相解相”。凡是佛法,就要“上契諸佛的理,下契衆生的機”才行。否則這是契機了不契佛理,契你現在的心理狀況了,但不契佛理。
菩薩真正教化衆生,是讓你從誤區裏走出來,找到本來面目,而不是以相解相。如果以相解相,就會又走入誤區了,讓你破見破相。所以要有權有實,“權”就是說一些你能接受的,然後從中,慢慢地把你提升上來,又契佛理又契機。不能光給你解事,把現象說了一大通,結果問題沒解決,你就在怪圈裏越走越迷茫。其實怪圈是假的,是無常的。給你解夢是權巧方便,給你一時的心理安慰,然後再從這個裏面把你給解脫出來。
如果這個人在你煩惱的時候,能給你開解,說明這是高人;如果他說你業障重,要有災難,這要麼是有企圖的,叫你“破財免災”,要麼他對佛法一竅不通。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總有一些不懂的人,以自己的分別執著去引領他人,就錯了。千萬要記住,我們學佛一定要多學佛經,不能學某個人的。我說的也僅供參考。真正的佛法是讓你不執著于一切,不離一切,只有這樣,你才能超越,這一生才有把握走出來。
(2010年11月28日給北京義工的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