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麼理解“無我”?

  同修:可不可以這樣認爲:咱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滴水,河是很多的水組成的,這一滴水不見了,只看到大河,這是不是就是“無我”?

  

  師:衆生之所以稱爲衆生,就是衆緣和合的。這個衆緣和合就是我們無量的念頭組成了我們衆生的生命體,它是在刹那變化的。

  

  現代的醫學說,人的身體七天是一個新陳代謝周期,人的細胞七天就有一個嶄新的變化。那我們就問一個問題了:細胞七天有一個嶄新的周期變化,那是不是到第七天才忽然間變化的呢?還是說今天第一天變一點兒,明天再變多一點兒,後天再變多一點兒,到了第七天才整體變化過來的?它其實是每天、每時、每一刻都在變,積累到第七天才能夠完成這個變化。每一刻在變,每一個細胞都在變。我們人所能夠思維的,所能夠觀察到的這個東西已經是很粗很粗的了,我們借助于顯微鏡儀器才能看到我們這個身體七天變化一次,沒有這個儀器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是用科學的技術和手段才知道我們身體的這個周期,才發現這個現象。但是佛在沒有發明顯微鏡之前是怎麼知道的?這就是佛的智慧了。

  

  佛給你說明原理,這個身體爲什麼會變?也許科學家會給你解釋說,是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引起這個身體的變化。但是飲食和生活習慣是誰來主導的呢?是你的意識來主導的。今天想吃什麼東西了去買去做,你就可以吃得到。它每天在變,主導你的身體也在變。所以你想身體健康怎麼辦呢?你意識裏面全是美的,全是善的,全是好的,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身體就會變得越來越健康,變得非常清淨。爲什麼呢?感應。

  

  你心裏想好的想壞的,都取決于你過去接觸了什麼東西。你意識裏面所爆發出來的種子是你過去累積的。你要想好,怎麼辦?學好的、看好的、聽好的,經常跟好的在一起。學佛的天天跟佛友在一起,跟佛菩薩在一起,誦經念佛,那你所想的都是佛菩薩,都是佛菩薩的教誨,久而久之,你的相就像佛菩薩了,相由心生嘛!那你想自己莊嚴,自己變得殊勝,佛很殊勝,你就天天想佛嘛!這樣久而久之你的相就像佛相了。一個脾氣很暴躁、煩惱很多的人,他的身體是不會健康的。

  

  在我們修行當中,這些雖然是小事,卻是修行的基礎,很難突破,也是很重要的事情。這些對“了生死”有沒有直接關系呢?有,但只是“了生死”的基礎。這樣修行下去能不能“了生死”?不能。因爲心量太小,還是爲“我”,爲了“我”心情舒暢,爲了“我”身體健康。既然身體不可得,那這個健康也是不長久的。你沒有從打掉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上下手,沒有從甚深禅定上下手,生死不能了,將來只能是生天(因爲你的心裏是美好的,和天界相應),這就應了剛才的那句話,“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是大心量,大心量不是爲了“我”這個身體要健康,而是希望一切衆生都健康,一切衆生都能夠覺悟,這個菩提心就和佛菩薩相應了,和諸佛的法身相應了。在相應的狀態下,久而久之,“你”就沒有了。不是這個身體沒有了,而是變成了一個替佛菩薩辦事的工具了,不是被你的意識牽動,而是被佛的大願牽動。

  

  同修:是隨緣了?

  

  師:不是隨緣了,是隨衆生所感。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到那時候不是你想做些什麼,而是衆生感應什麼:衆生需要一位菩薩來得度,佛就變成菩薩身;衆生需要一位老人來得度,佛就變成老人身,“感應道交”,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

  

  (2010年6月13日學佛答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