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教楹聯的佛理禅意
楹聯即是我們俗語中常說的對聯,又叫楹帖。楹者,柱也。把一副聯語,分別題寫在相對的兩根柱子上,故名楹聯。楹聯是在我國流傳久遠的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具有文學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它以其平仄的對稱、聲調的協調、意義的深遠而爲人們所喜愛。楹聯的內涵深刻,有的是頌揚美好事物,貶斥醜惡現象;有的是警誡人生,啓迪智慧。在佛教東傳進入我國的同時,隨著佛經翻譯的普遍推廣,以佛教思想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産物——佛教楹聯也隨之出現。
(一) 寺院殿堂的常見楹聯
佛寺內外,尤其是佛殿內外,常有許多楹聯懸挂。其中抱柱長聯最多,佛龛聯也有一些。從內容方面看,佛學的內涵自不消說,結合本地風光、地區與寺院曆史與典故的也有不少。它和匾額在一起,是首先映入隨喜者眼簾的寺院文字作品。並且兼具文學、書法、工藝美術等諸多內涵,又是殿堂內外裝飾藝術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們先從寺院殿堂布局方面簡略地介紹一下常見的楹聯:
1. 山門
寺院的大門一般被稱爲“山門”。山門一般都是叁門並立,中間是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象征“叁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有的寺院雖只有一扇門,也習慣稱爲叁門。之所以被稱爲“山門”,是因爲寺院多居于山林,故名。例如河南桐柏水簾寺: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渡不善之人。
山西終南山彌陀寺:
古寺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雲封。
雲南鶴慶龍華山寺:
莫道是空門要進來須踏著實地;緊防有岔路走錯了便墜入深坑
2. 天王殿:
這是山門內的第一重殿,殿中間供奉的是大肚彌勒佛,東西兩邊供四大天王,彌勒佛的背後是手執寶杵的韋馱像。
四川樂山淩雲寺韋馱像楹聯:
看他怒目攢眉卻是一片慈悲要人醒悟;到此清心滌慮請將萬念消化與佛皈依。
安徽九華山化城寺:
舉目瞻仰,何必生幾分懼色;回首猛省,還須存一點忠心。
天王殿的彌勒像前多挂有勸人寬容、快樂之類的楹聯。如河南洛陽白馬寺: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顔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四川峨眉山洪椿坪:
處己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
浙江奉化雪窦寺: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定之含笑,動之含笑,開顔含笑,相見有緣。
3.大雄寶殿
寺院中的正殿也稱大殿、大雄寶殿。“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德號,稱贊他威德高尚的意思。因殿裏供奉的主像是釋迦牟尼,所以稱爲“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楹聯多贊頌佛的光壽無量。如山西五臺山: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世出世間最大法王。
江西南昌佑民寺:
不于其中起分別;是故此處最吉祥。
安徽九華山甘露寺:
事在人爲休言萬般都是命;境有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
安徽九華山化城寺:
借一蒲團請我佛向低處說法;擎九蓮瓣問世人從哪裏尋根。
4.法堂:
法堂即講堂,是演說佛法皈依集會的地方,在佛寺中是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築。法堂的布置,除佛像外,主要是在堂中設法座,也稱“獅子座”。堂中左鍾右鼓,法師上堂說法的要擊鼓鳴鍾。如紹興戒珠寺講經堂:
不生不滅、不垢淨、不增減、度十萬苦,是名諸佛;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離一切相,方見如來。
蘇州寒山寺法堂:
楓橋夜泊,聽幾杵疏鍾,無邊佛法;寶塔晨香,傳叁乘教典,普渡衆生。
安徽九華山光明講堂:
到底仙山不俗;畢竟佛法無邊。
5.伽藍殿
大雄寶殿兩旁常有東西配殿,東殿一般是伽藍殿,西殿一般是祖師殿。伽藍,即僧園。此處專指“祗樹給孤獨園”。伽藍殿一般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祗陀太子,右方是給孤獨長者,以紀念他們最早護持佛法而建立伽藍的功德。如浙江天臺國清寺:
佛法本慈悲昏夜乞憐真可笑;人生皆幻夢邯鄲喚醒便成空。
臨安昭明禅寺:
尊者是童身,願學人猿縛魔障,永作祖山真佛子;如來有天暇,看此地龍飛鳳舞,特開靈境古伽藍。
湖南臨武資福寺:
削了發出了家只圖過清閑那管他紅塵世界;行念經坐念佛爲修點因果好參我寶殿如來。
焦山定慧寺:
隨緣飲食起居,客莫嫌香飯淡;疏略應酬交際,山僧未識情濃。
6.觀音殿
觀音亦稱“觀世音”,因其能普遍聽到世界的一切聲音而得名。據佛經上說,衆生如果遇難,只要一心稱念觀音名號,“菩薩即時觀其聲音”,前往拯救,使其得到解脫。江蘇徐州興化寺:
由來古佛非女子;只緣大士有婆心。
臨安千佛寺觀音殿:
香閣峙中流,花散彩,葉成文,但能色相俱空,何用別求南海;慈燈懸彼岸,覆祥雲,灑法雨,若使菩心自在,此間即是西天。
蕭山觀音寺:
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8.地藏殿
地藏與文殊、觀音、普賢合稱四大菩薩。佛經故事說,釋迦牟尼囑咐他,要他在釋迦牟尼入滅而彌勒佛尚未降生世間之前這一段時間裏普渡衆生。他爲此發大誓願:人生渡盡,方成正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建德大慈寺:
大慈大悲,有意參禅,從今起拜菩薩先拜我心;救苦救難,存心證佛,向此後念彌陀自念其行。
安慶迎江寺:
存心能正大光明即不來許個願磕個頭這神自然保護;做事如奸滑陰險也還想消些災降些福恐爾亦太糊塗合肥明教寺地藏殿:
極樂世界眼前就是須大家領會;菩薩道場心裏本有要自己圓通。
9.羅漢堂
羅漢堂內供奉著五百羅漢。羅漢,即阿羅漢,是小乘佛教修持的最高果位。
五百羅漢實際指跟隨釋迦牟尼傳道的五百弟子。杭州靈隱寺五百羅漢堂有楹聯雲:
佛法度叁千,心願俱堅超苦海;尊名稱五百,形容難判共慈航浙江天臺國清寺羅漢堂:
西竺如來,現六丈金身,當日馱經歸上國;大阿尊者,列五百法相,何年卓錫入天臺。
又有題諸阿羅漢聯雲:
此身易壞似泥船,疾行真實道;叁界無安猶火宅,誠發出離心五百羅漢堂中一般還有濟公像。濟公是南宋僧人,人稱道濟禅師,傳說他不守戒律,嗜酒好肉,性格诙諧幽默舉止如癡如狂,世稱“濟癫和尚”。傳說他到羅漢堂報到遲了一步,只好站在過道或蹲在房梁上。
如有楹聯形容他:
舉止疏狂常在定;形容猥瑣不沾塵。
又有楹聯雲:
迹絕巢空何處去;水連天碧屆時歸。
10.祖師殿
這種類型的殿堂一般多屬于禅宗系統,爲紀念該宗奠基人(祖師)而建。正中供禅宗東土初祖達摩禅師,左側是實際創宗人六祖慧能,右側是慧能叁傳弟子建立叢林製度的百丈懷海禅師。後來其他宗派也仿照禅宗,以祖師殿內供奉其本宗祖師像。現代的祖師殿多供奉本寺的曆代高僧。如河南登封少林寺:
在西天二十八祖;過東土初開少林。
廣東韶關南華禅寺祖堂:
頓法樹禅門一本壇經連五脈;明心留壽相千年肉體示群萌。
福建莆田梅峰寺:
劈破虛空呈相好非相好是相好現前頓見如來;鹫嶺拈來有何消息露在一枝引得破顔迦葉笑
11.藏經樓
藏經樓即寺院收藏佛經教典的地方。如深圳弘法寺藏經樓:
法門龍象弘教降魔衆;堂中獅吼音聲震大千武漢歸元寺藏經閣:
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覺覺生于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天臺國清寺:
龍藏曉翻金貝葉;天香春繡木蘭衣。
12.鍾、鼓樓
鍾、鼓本是我國古代的兩種樂器,後來佛教利用了它,作爲寺院生活起居的訊號,更用爲宗教儀式的重要法器。早晨,先鳴鍾後擊鼓;晚上,先擊鼓後鳴鍾。
晨鍾暮鼓,爲禅林憑添了幾多幽韻。這方面的楹聯如:
塔影園時春正融;鍾聲渡處夢頻驚。
鍾聲遍叁千世界;佛法揚萬億國中。
暮鼓晨鍾破萬籁;經聲佛號貫叁乘。
妙音能除叁世苦;威震遠徹九霄雲。
除了上述的這些寺院中常見的殿堂,有的寺院還設有其他諸如千佛殿、燃燈殿、毗盧殿、七佛殿、准提殿、普賢殿、文殊殿、藥師殿、維摩殿、華嚴殿、圓覺殿、壽佛殿等建築,其中楹聯也各與其供奉的菩薩相對應,或敘其來由,或述其功德,或闡解佛理,個中意味讀者細細品味定可解知一、二。
另外,寺院中還有一些建築設置屬于叢林建製,如禅堂、念佛堂、客堂、庫房、齋廚等等。
1.禅堂
禅堂是叢林的核心,是僧人參禅打坐求得開悟的地方,故又稱大徹堂。楹聯如:
坐得蒲團便十分自在;接來衣缽進不二法門。
做好人身心正魂夢安穩;行善事天地知鬼神敬欽。
問梅子熟時個中人酸甜自別;聞木樨香否門外漢坐臥由他。
馬足車聲世路不知何時盡;岩花澗月禅心應向此中生
2.念佛堂
念佛堂即修淨土宗誦經念佛的地方,堂主代表阿彌陀佛,接引一切有緣衆生。
念佛堂供奉著西方叁聖,即阿彌陀佛和他的兩個協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另外還有文殊和普賢菩薩。楹聯如:
五蘊皆空六根俱寂;一塵不染萬德圓彰
見猶離見見彌陀;生本無生生西方。
叁業相應,往生有分;六根都攝,見佛無難。
教主廣長舌開示群萌出娑婆;慈尊垂寶手接引衆生歸極樂。
3.客堂
客堂爲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負責對外的聯絡,賓客、居士、雲遊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協調,僧衆的考勤和紀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楹聯如: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謝;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客來莫嫌茶飯淡;僧家不比世情濃。
寺內貧僧雖非佛印;院中尊客卻是東坡。
人生若夢誰非寄;到處能安即是家。
山色青翠隨僧入院;松聲靜雅與客談玄
4.雲水堂
雲水堂即外地遊方雲水僧人來寺挂褡暫住的處所,堂前有匾:從哪裏來。楹聯如:
淨水猶有曹溪味;居處常參思公禅。
叁際十方縱橫無礙;一心萬法舒卷自由翻來覆去,缽吃千家,如不了道明心,踏破草鞋非谛當;朝南走北,身遊萬裏,果能懸崖撒手,行參雲水實悄然。
百城煙水終歸彌勒之樓;一宿因緣遂識曹溪之路。
5.庫房
庫房總管僧衆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糧食、物品、法器、香燭等。還管理山林、田莊和殿堂、房舍的修繕。在當代一些寺院,還管理法物流通、經書印刷和素齋營業等。楹聯如:
一米一粒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常念物力唯艱。
寸薪不是等閑來;粒米皆由辛苦得
楊岐明燈照千古;寶壽生姜辣萬年
一屋一椽一粥一飯檀那膏脂行人血汗爾戒不持爾事不辦可懼可憂可嗟可歎;一時一日一月一年流光易渡幻形非堅凡心未盡聖果未圓可驚可怖可悲可憐
6.僧廚
又名香積廚。佛經中有故事說:衆香世界的佛叫香積佛,維摩诘曾經到衆香世界去,香積佛和那個世界的許多菩薩,正坐在一起吃飯,就用衆香缽盛滿丁香飯送給維摩诘。維摩請將香飯帶回後供應大衆。香積廚即取香積世界香飯之意。
楹聯如:
一粒米從信士口中分出;半瓯水由行人肩上挑來持齋茹素修淨業;行善積德降吉祥。
菜豆腐著鹽炒;粗茶淡飯一腹飽魚鼓響時打點缽孟問天誰識飯是米做;象龍集處咀嚼菜根有味方知舌在口中。
7.齋堂:
即食堂,僧衆吃飯的地方。楹聯如:
粥來飯去莫將光陰遮面目;鍾鳴板響常將生死挂心頭。
叁餐常念農夫苦;一飯難忘佛祖恩。
鍾鼓不到人間響;蔬筍偏宜齋飯香。
淡飲充饑何必肥甘方適口;香糜致敬當從節儉以持身。
拈匙放箸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
佛教寺院楹聯所描寫的,無論是青青翠竹,郁郁黃花;是朝雲暮雨,碧海青天;是暮鼓晨鍾,打七參禅;是泥塑木雕,紅燭香煙;或是火宅百態,淨土莊嚴,都或多或少體現著佛性,閃爍著般若之光,凝結著佛門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深層次的思考。但由于時代不同,寺院建築、景物不同,曆代作者的身份不同,佛門弟子、文人墨客、帝王將相、學者名流經曆不同,個性不同,宗派不同,佛學修養不同,文學功底不同,意圖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如今寺院楹聯的萬紫千紅百花競放。
《佛教文學觀 五、佛寺楹聯的佛理禅意 一 寺院殿堂的常見楹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