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過堂
“過堂”是中國叢林中特有的儀製,它在僧伽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午齋的過堂,是出家人五堂功課中的兩堂。過堂就是僧衆上齋堂用餐之意,寺院中吃飯是重要的功課, 在一飲一酌間要能不貪不瞋, 平心靜氣接受供養, 藉假修真。過堂時要心存: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禅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雙手合起,便抖落一身塵勞,用最虔誠清淨的心,邀約十方諸佛與法界衆生,同願同食,菩薩道上,願與諸佛菩薩心心相印,也與一切衆生聲息相通。
當雲板響起,大衆搭衣魚貫進入五觀堂,依序就坐,向上問訊後維那起腔,大衆齊唱“供養偈”,供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面對充饑養身的食物時,僧人再度提醒自己,不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要追隨先聖先賢。早齋唱“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午齋則唱“叁德六味,供佛及僧……若飯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 接著維那師呼僧跋後,大衆便開始用齋。叢林過堂多使用碗盤,少數寺院使用缽,碗盤皆有一定位置,不得恣意擺放,添湯加菜由行堂服務,也不得出聲、恣動。在飯食中須心存五種觀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吃飯時,當觀飯菜來之不易,從農夫竭力躬耕,粒粒辛苦。衆施主功勞,我今安坐受食,信施難消。豈敢計較食物多寡,存好惡之心;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要用智慧去思索自己的德行,如持戒、坐禅、爲叁寶事業等,做了多少?生極慚愧,要精進用功;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要提防自己對飲食起分別心的過患。要以離貪、嗔、癡叁毒爲宗旨。即是爲正心氣勤意修改習氣,趨向菩提常作警惕;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要把飲食當成藥食,治病之用,滋養身體爲用功辦道而已。要明白,無論多美味的食物,叁寸喉頭已過,便是穢物,所以不要爲了貪口福而造業;五、爲成道業,方受此食——我們用飲食,原因是需要生命,爲了借假修真,而接受飲食供養。在心存五種觀想的同時還應攝心用功,或持佛名號或參“吃飯的是誰”。末了,大衆唱結齋偈“……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感念信施護持,回向衆生皆得圓滿。
整個過堂是一個安靜的用食過程,住持和尚如有事便會在此時向大衆宣布,稱爲“表堂”。每月初一、十五或特殊節日便加菜勞衆,或有居士齋僧布施也加菜。中國佛寺通常在大殿外右側會設個小小的施食臺,體恤饑困的衆生。它是根據佛經中“曠野鬼神衆”及“羅刹鬼子母”的典故而來,大衆過堂時,都由一僧人負責出食,將七粒米或指甲許的面條,透過觀想及大衆的加持,施食給衆生,願他們同得飽滿並去除悭貪。簡樸的叢林用齋,象征的是高遠的智慧與寬廣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