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閉關
閉關,又稱掩關,這個名詞和風氣,在印度沒有,中國也是到元朝之後,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這種修行方式的記載。閉關可能是淵源于西藏佛教的長期洞窟修煉,當喇嘛隨著蒙古王朝到了中國內地,閉關方式日漸風行。修煉界一談到“閉關”,人們就自然想到,在深山古洞裏打坐,足不出戶,不食人間煙火的苦修者景像,人們思想模式把“閉關”二字定位了。閉關,是指一個人在僻靜處獨修的概念,從開天劈地有修煉者起,就有無數閉關的人,有的一閉就叁年五載,有的一閉幾十年光陰。可是,閉關,能不能讓衆多的修道者受益呢!能,不可否認,但是,真正閉關得道者,可謂“鳳毛麟角”,人生短暫,不能因閉關方法不當而擔誤自己的修行。
(一)閉關的種類
閉關,首先,要真正明白和理解閉關的含義和方法,閉關,有兩種,一種是“活閉關”,一種是“死閉關”,這裏就閉關具體說一下,“活閉關”是指不單獨選擇一個靜修的地方而是把現實生活中的行、走、坐、臥、吃、穿、住等一切處與修煉結合在一起,把五光十色,眩人眼目的外界環境當成閉關的道場,把日常百姓生活當成閉關修行的樂土,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溝通,這是活閉關,活閉關有什麼好處呢!能深深感悟人生的真谛,佛法的真谛,《六祖壇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把生活中發生每一件事當成磨煉心性的基石,也就是說,在動中修靜,于一切處,不住內,不住外,亦不住于中間。
我們生活的空間,什麼事情都有,電視、因特網、報紙、電影、各種各樣的新聞報道、街頭形形色色、來來往往的人和各種商業服務,在這樣猶如大染缸的社會環境裏,我們都不起心動念,我們的心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這樣我們雖身在俗世,而心卻如在閉關之中。
活閉關,能讓我們修道的人,深深感悟無上佛法的真妙義,也能讓我們真正領會佛法奧義。諸如常說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不被境界轉,既能轉境界”等等真含義,深入生活,不說“口頭禅”。在生活中一切處無相,于一切事物中不生愛憎,在一切處利益中不起好壞想,安閑恬靜。
“死閉關”就是找一個僻靜地方,打坐獨修(或者其它修煉方法),一閉就是幾十年,少則叁、五載,沒有明理的閉一輩子關也沒有參透生死玄機。因此,不能看別人閉關你就閉關,執著閉關,就像“積雪爲糧,磨磚做鏡”,幾十年的大好時光,就白白浪費,一輩子也沒有成就,這樣人不在少數,過去有“死閉關”的,因爲,特殊修煉的人確實得采用這種方式。因爲法是“口口相傳,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特別是真傳弟子,修行到一定境界時,師父傳他法術,必須得有一個獨修的環境,只要是真傳弟子,往往七七四十九天,最多叁、五年,也就把法傳授完了,閉關期間,得吃淨口素,而且佛道兩家密傳弟子,有的得配合藥功修煉。唐朝無際禪師在快圓寂的半年前,他不吃飯,天天上山采藥,每天喝二、叁十碗中藥湯,他的弟子驚訝的問:“師父,你爲什麼喝這麼多湯藥,無際禪師,笑而不答,後來,圓寂肉身不朽,就跟它所喝的湯藥有關,這也是他積功累德的善報,二戰期間,他的肉身被日本特工作員秘密移到日本供奉。
可是,衆多的修道者,能受他人指點和傳授的,必竟是少數,我們普通人用不用閉關呢!“用”,回答是肯定的,但有一個建議,那就是在閉關前,最好讀經,讀你最喜歡的大乘經典,最好讀叁年,叁年期間,專讀一部經,其它大乘經典輔助看,叁年後,再“閉關”,爲什麼呢?“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讀這叁年,也是洗心、洗腦、洗髓的過程使自己過去多劫儲存多種不良思想、不良心態,都在讀誦經典中洗禮和掃除,在這叁年讀誦經文中,也把菩提種子種在阿賴耶識之中,最好,每一次誦完後,做一次回向:“願以此功德,超拔我過去生生世世曆代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往生西極樂世界,超拔人:某某某,誰誦的就把誰的名字說在超拔人後面,(此回向偈,適宜佛教中任何一種修煉方法,比方說:
“拜忏、念佛,持咒等等)因爲,讀經回向,能讓虛空法界的衆生也跟著受益。
(二)閉關的意義
佛家閉關階段,簡單地說,就是修持者把自己在關房內關閉起來,除護持者外,不與他人、外事接觸,自己進行長時間的靜坐和入定,就叫做閉關。但這只是世俗對閉關的精淺的表象看法,實際上佛家閉關的解釋是另有深義的。佛家認爲,閉者,乃是超出叁界染汙的行爲;關者,指其行爲乃是關系整個法界及其修證體系而毫無顛倒,即修證要依一定的次第。若以一人要吃叁個半包子才飽爲喻,則閉關就是最後之半個包子,因學佛者都是最後階段才開始閉關的。但嚴格地說,閉關以後的修行才是真正算數的,也就是說,叁個半包子全是閉關後才算開始吃。
顯教、禅宗、密宗的閉關條件有區別。顯教閉關最重要的須有“四念處”作爲思想基礎,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和觀法無我。因爲觀身不淨,生起無常心,精進修持,減少染汙,以防因無常而橫死;觀受是苦而了知凡受皆苦,要把覺受空掉,以免煩惱和執著;觀心無常,不隨之亂走,以減輕散亂和昏沈之心;觀法無我是爲了證入空性。具備了這些條件,閉關才有習定的正當動機,才能堅持下去。禅宗則在未開悟前要參訪行腳,不許閉關。開悟後要住房子閉關,稱爲初關;破了初關,要住山,但可在山中自由往來,稱爲重關;破了重關,則住鬧市,在聲色場合中調練,稱爲牢關,直至破了牢關後才算成佛。密宗閉關的重要條件則是四根本,即以上師、本尊、空行母、護法四者爲根本,下文再詳述。總而言之,閉關能否成就,最主要的是否發了普度衆生的大菩提心並身體力行。
古來得道高僧和修持有大成就者都經曆過長時期的閉關。西藏密宗噶舉派(白教)祖師米拉日巴以苦行著稱,他幾乎終生都在岩穴閉關,當代高僧諾好上師就閉關了二十年。康藏行者修持密法,一般閉關起碼數年至十叁年不等,如閉關十叁年不成功,再閉十叁年,如再不成功,再繼續閉十叁年,所以有終生閉關者。
現在的叢林大寺院中,仍經常有一些修行僧在閉關修行。一般閉關的人有兩種目的:一者,爲了能集中精力閱讀大藏經;二者,能夠順利專修某一法門。
所以,期限各不相同,有數月也有數年的。閉關者住的房子稱爲“蘭房”,一般都建在僻靜處,蘭房必須具備一定的生活條件,如有小陽臺能讓閉關者曬到太陽,內有廁所等等。在閉關期間,以不出蘭房爲原則。所以在蘭房外,必須有人護持飲食、醫療等等,稱爲”護蘭”。可見,要有一定資格的人才能閉關。
(叁)閉關的儀式
在寺院中,有人願意閉關修行,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要舉行很隆重的閉關儀式。寺院的僧人集中在大殿,維那舉香贊,接著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叁稱,大悲咒叁遍,心經一遍,“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叁稱,唱觀音贊,閉關的人行十方禮,感謝大衆成就他的修行,祈求佛菩薩加持。接著唱觀音偈誦,大衆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每人拿著一支香,誦關主到關房前。在關房前預設香桌,方丈和尚,關主拈香,接著敲引磬叁下,方丈說法,說明閉關的重要意義,勸關主能珍惜殊勝因緣,在關中努力修行。說法之後,方丈說:“請”,關主進門時,回首禮謝大衆叁拜關門,然後,大衆回大殿念回向偈。
關主閉關結束時,寺院也舉行很隆重的儀式來祝賀,並且有很多信徒來供養關主。首先,客堂挂起關牌通知大衆,大衆在聽到午梆後,齊集大殿,唱香贊,然後大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到關房前,悅衆敲引磬叁下,方丈和尚說法,說畢,方丈用如意一擊關鎖,喊“開”,關主出關後,隨方丈到大殿念回向偈,再拈香上供,上供之後,關主須在大殿中禮謝大衆。
閉關修行能夠擺下雜務,杜絕外緣,是專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必須具備諸多因緣條件,一者閉關者的禅定功夫,二者是寺院能成就,所以非常不容易。有成就者,要在思想上提高一個境界,在這個繁雜的塵世不容易做到,往往要到一個清靜的地方,或找一個”清靜”的地方來,安下心來,有所思,才能有所得。
閉關是對閉關者毅力和意志的考驗,每一位准備閉關的人,不僅要具有一定的禅定功夫,而且還要具有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耐力,才能夠最終圓滿完成閉關的任務,達到預期的閉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