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叢林觀 第叁章 叢林法會佛事 第一節 叢林常用法會 一、開光法會

  第叁章叢林法會佛事

  法會佛事是佛教儀式之一。法會又作法事、佛事、齋會、法要,是爲了講說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舉行之集會。即聚集淨食,莊嚴法物,供養諸佛菩薩,或設齋、施食、說法、贊歎佛德;佛事指發揚佛德之事,又作立地。據維摩經卷下載,佛陀將一切事均視爲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舉揚佛法之行事,如開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內)、拈香、上堂、入室、普說、垂示等,均爲佛事。後世泛稱于佛前舉行之儀式爲佛事,又稱法事、法會,或指超度亡靈之誦經。

  因此法會與佛事兩詞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說法而已。

  印度古來即盛行此類集會,其種類名目甚多。十誦律卷五載有紀念佛陀五歲時剪頂髻之般阇婆瑟會。玄應音義卷十七譯之爲般遮于瑟會、五年一大會,意即五年舉行一次之無遮大會。無遮,即不分聖賢、道俗、貴賤、上下,無遮平等行財法二施之法會。大唐西域記卷五羯若鞠阇國條即記載該國五年一度舉行無遮大會。娑婆瑟會,則爲紀念佛陀六歲時頂髻再立之集會,每六年一會,又稱六歲會。

  此外,尚有慶祝一般人民剪頂髻之二月會。摩诃僧祇律卷叁十叁則舉有佛陀誕生、成道、初轉*輪等法會。佛生日大會又稱灌佛會(一般稱浴佛節),爲紀念佛陀誕生之集會。菩提大會,即成道會,乃慶贊佛陀于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就正等正覺之會。轉*輪大會,爲紀念佛陀于鹿野苑對五比丘說法初轉*輪之會。另有供養佛陀弟子羅侯羅、阿難等之羅侯羅大會、阿難大會。據高僧法顯傳摩頭羅國條載,在印度,從羅侯羅、阿難、文殊、觀音,乃至經、律、論叁藏及般若波羅蜜等,均設有諸種供養法會。因布施乃祈福之要道,故帝王、富豪長者,每向廣大群衆行施舍大會。

  在中國,後漢時即有皇帝行齋會之事。曆代叁寶紀卷四載,光和叁年(180),後漢靈帝于洛陽佛塔寺飯諸沙門,懸缯燒香,散花燃燈。或設會討論佛義、講經等,以達祈福增慧之目的。齋請僧侶之法會稱爲千僧會、萬僧會。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于同泰寺設救苦齋;中大通五年,又于同泰寺設無遮大會,帝親自講金剛般若經。此外,行于我國之法會尚有水陸會,即設齋食供養水陸有情之法會,梁武帝時,始行于金山寺。放生會,乃由他處買進受捕之魚鳥牲畜,于叁寶前爲其說法,授叁皈五戒,再放之于山野沼澤、泉池河水,此即放生會。華嚴會,乃講贊華嚴經之法會。盂蘭盆會,即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種物供養佛法僧叁寶,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獅子會,九月重陽,諸僧皆坐獅子座,作法事講說。此外,據荊楚歲時記龍華會條載,四月八日諸寺各設齋,以五香水浴佛,以爲彌勒下生之征,稱爲龍華會。

  又依敕修百丈清規、幻住清規等所製,禅宗每年應修之法會如下:慶祝聖壽萬歲之祝聖會,紀念佛陀誕生或成道等之佛降誕會、成道會、涅槃會,帝王忌日所修之國忌會,祈求晴雨之祈禱會,祈安居如意之楞嚴會,祈禾苗生長之青苗會。

  其他尚有觀音菩薩聖誕會、達摩忌會、百丈忌會、開山曆代祖忌會等。

  現代叢林中通常舉行的佛事活動主要有水陸法會、瑜伽焰口、開光、放生、齋天、講經、傳戒、方丈升座、結夏安居等法會。本章只介紹叢林中常用的部分法會,讀者若欲了解水陸法會、瑜伽焰口、齋天、打七等法會詳情,請參看覺群叢書《佛教禮儀觀》一書。

  第一節叢林常用法會

  一、開光法會

  開光是佛教中一種獨特的宗教活動,凡是寺院中新安放的佛像,在經過上漆、貼金之後或是古佛像在重新上漆、貼金之後,都應舉行開光法會,以彰顯佛菩薩的神聖意義。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想置于佛殿、佛室時,所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佛家經常講“佛眼”、“法眼”、“慧眼”等種種說法,凡夫俗子尚未開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肉眼凡胎”。從這方面來看,眼睛未開,就是肉眼凡胎,開了眼睛就意味著大徹大悟。佛家之所以重視開光,,因爲未開光的佛像只是一個普通的泥胎、木雕,一旦開光,便可以代表神聖的佛菩薩。《禅林象器》上說:“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爲開眼佛事,又名開光明。”在佛教中,經過開光的佛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聖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開光時,將佛像安好,先誦經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後才請高僧爲佛像開光說法。《黑谷燈語錄》中說:“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

  其實開光就是爲佛像舉行一種說法的儀式,其具體的儀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贊頌佛菩薩的功德,此謂開眼也。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後主法者拿起朱砂筆,再說一首偈語,然後將朱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經過如上的一番儀式,開光才算完成了。開光時,由于佛菩薩的功德不一,所以主法者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並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爲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刹刹;點意意通,能鑒叁世群機。

  以上是顯宗的開光。

  開光法會的儀規最早見于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叁昧儀規經》。該經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後,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置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著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並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後合掌作禮,瞻仰聖容,以淨香花等供于佛前。再是入定心,離疑念,誦咒叁遍,請一切佛安住于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複次,安置佛像坐西向東,並用黃布覆蓋。阿諸梨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後以奄、阿、吽叁字安于佛之身上。把“奄”字安于頂上、“阿”字安于口上、“吽”字安于心上。

  若是金、石、銅等佛像,就要塗上香油,用草刷子刷幹淨,然後用歌舞妓樂贊頌,僧人複頌香油真言。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淨瓶,灌浴佛像,僧衆齊誦偈贊,並作歌舞妓樂。若是畫像,要用鏡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種淨火塗于鏡,沐浴鏡中影像。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發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須真言、獻塗香真言、安莊嚴真言等等,然後依灌頂儀規將佛像置入曼荼羅,誦本尊真言叁遍。一切供養儀具足後,開眼師用筆作點姿勢,這是爲佛像開眼之光明,再誦開眼光真言叁遍。這時,佛像即已開光。誦完開眼光真言後,令施主入曼荼羅,齊誦護摩真言、增壽真言、息災增益真言,使衆生普獲吉祥。這時,阿諸梨即教化施主結緣,施利增福,金銀財帛等隨布施。複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施以財物,令福德更具圓滿。曼荼羅之內所供財物,必須都歸阿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當這套儀規全部完成後,即可收壇。這是密宗的開光。

  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我們衆生從無始以來,受到無明塵垢的汙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如神秀禅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

  所以,在開光儀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這是表示要拂去我們衆生心地上的垢塵,然後再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淨顯,明心見性,真正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用朱砂筆點向佛眼,由于眼睛代表著智慧,所以點開佛眼,意思就是要開發我們衆生的內在智慧。我們衆生由于無有智慧,對諸法妄起分別,就如眼睛有病,見到空花,所以需要除去眼病,這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慧。

  開光這種儀式源自道教及民俗,由于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受到中國原有的文化影響,所以便接受這種儀式,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一種表現。但是,開光儀式所具有的內涵,則是佛教特有的提升。現代有的佛教徒往往忘記開光的內涵,而偏重追求儀式的隆重,這是執事廢理;或者的人認爲開光僅是一種儀式,沒有什麼實在的價值,這是執理廢事。這兩種現象,都屬偏見,佛法提倡事理圓融、事理無礙,所以我們在舉行開光儀式時,不要忘記這種儀式的內涵,不僅要開佛像眼,更要我們衆生的心眼,開發內在般若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契合佛教的真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