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鼓
鼓是寺院中最常用的法器之一,兼具報時和贊呗法器兩種用途。爲了敘述的方便,將其列入本節加以介紹。
鼓由金、玉、木、石等製造而成,有各種形狀及大小。鼓是全世界各民族使用比較廣泛的擊鳴器,我國很早便將鼓用于儀式、舞樂、軍陣中,具有集衆、報時、警報、振奮人心之用。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印度、西域的鼓也隨著傳來,再加上中國原有的鼓,于是鼓的類型和稱呼便豐富多彩。比較小的稱爲“應鼓”,比較大的稱爲“薮鼓”;有足的稱爲“足鼓”,以柱貫穿的鼓稱爲“楹鼓”,懸挂在高處而擊打的稱爲“懸鼓”,附柄執搖由耳環自擊的稱爲“靴鼓”、“搖鼓”;形狀像漆桶,兩面都能敲擊的鼓稱爲“羯鼓”;形狀類似羯鼓,但身粗而短,用手指觸擊的稱爲“揩鼓”、“摺鼓”、“答臘鼓”;頭粗面廣而腰細,擊打兩頭的稱爲“雲鼓”。
鼓在中國漢傳的古老寺院中,其用途十分廣泛,日常生活、說法、上堂等活動都會用到鼓,有法鼓、登座鼓、茶鼓、齋鼓、問訊鼓、放參鼓、昏鼓、曉鼓、更鼓、浴鼓、普請鼓、火鼓等。以下對叢林中經常使用的法鼓、茶鼓、大鼓、手鼓等分別略作介紹。
(一)法鼓法鼓是禅宗寺院使用的大鼓之一,設于法堂東北角。法鼓是在法會開始之前用來告知大衆,或者在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時候敲擊。法鼓也比喻佛陀說法如鼓,可勸誡大衆向善,猶如扣鼓可誡兵前進。
擊鼓的方法爲上堂時叁遍,先輕敲鼓叁下,然後重手徐徐擊之,使其前後緊慢參錯,輕重相應,音聲和暢,起伏連環,經過第一通延聲長擊後,少候片刻,轉入第二通,聲音稍稍急促,更不待聲音落下就轉入第叁通,一直以纏繞的聲音效果敲擊,等住持登座畢後方才停止。
(二)茶鼓設在法堂的西北角,在請茶、進齋、普請、放參更點時擊之,一般是長擊一通。
(叁)大鼓是早晚報時、號令資始用的鼓。架在鼓樓上,由鼓頭專門管理。
鼓樓的大鼓與鍾樓的大鍾是相互配合的,早晨先鍾後鼓,晚上先鼓後鍾。擊鼓沒有轉門的偈語,以往鼓頭邊擊鼓邊朗聲念道:“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輪常轉”。現在則改爲“邦基鞏固,國運遐昌,佛日增輝,*輪常轉”。
(四)手鼓,是最小的鼓,也是有柄的鼓,多在舉辦佛事時,在行進中一手執持,一手敲擊。
在印度,僧團使用鼓主要是爲了集合僧衆,《五分律》記載,比丘們在布薩時沒有按時集合,于是佛陀命令或打犍椎,或敲鼓吹貝。所以在寺院中,早起夜寢時,規定擊鍾鳴鼓作爲號令,于是便有“晨鍾暮鼓”之稱。後來,鼓又加入了贊誦的行列,配合唱念,譜成曲調,作爲“伎樂供養,莊嚴道場”,這是用音聲來作佛事,爲了幫助大衆生起虔誠的心。
鼓的質料,初期有“金(金屬)、玉、木、石”等種種製品。一直到現代,則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馬、豬皮等製造了。用金屬製造的叫“钲鼓”,用石料製造的叫“石鼓”,獸皮製成的稱爲“皮鼓”近世佛寺中所用的“鼓”,通常都是以木爲彀、用牛、馬、豬的皮作面,形狀類似矮桶式的。大型的“鼓”多半懸挂在鼓樓中,或大雄寶殿的檐角下。中、小型的“鼓”,則配以“吊幢”,架放在鼓架上,以備贊誦唱念之用。“手鼓”(最小的鼓、或有柄的小鼓)則於離位行進時執持敲用。
法鼓的敲擊辦法:上堂時叁通,小參時一通,普說時五下,入室時叁下,都應該緩慢敲擊。茶鼓是禅宗寺院在祖師忌日獻茶湯時,或者在茶禮、湯禮之前所擊鳴的鼓。茶鼓的敲擊辦法是長擊一通,煞聲一下,行茶結束之後又擊叁下,由侍司敲茶鼓。衆僧聽到鼓聲,則馬上集衆行禮。齋鼓,是報午齋時所擊的鼓,因爲鼓上畫有雲彩,所以又稱爲“雲鼓”。根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的記載,齋時擊鼓是古印度即有的風俗。其敲擊方法是敲叁通,如上堂鼓,但是節奏稍稍急促而已。浴鼓是通知入浴所打的鼓,它的敲擊的方法是由慢緩而後漸漸急促,最後疾打一下,戛然而止,通常是由知浴(浴主)敲擊。根據古來的清規,聽到鼓聲時,衆僧先入浴,後浴頭、行者入浴,最後住持、知事入浴;後來,改爲第一會住持入浴,第二會僧堂衆入浴,第叁會諸寮衆與其余人入浴。更鼓,又稱爲“更點”,是指夜裏爲了報知時刻而在每更敲打大鼓。中國古代便有這種作法,後來實行于禅宗寺院。從黃昏到破曉爲一夜,總共分爲五更,每更都由香司(叢林中,專門負責報時的職務)司掌打鼓報時。
現代寺院的鼓除了報時之用外,最多的是作爲法器鳴擊。一種是放在架上,旁邊有一只吊鍾;另外,在離開位置時可以敲擊的稱爲“手鼓”。手鼓有一定的拿法和敲法,在不敲時,兩手捧持,鼓槌擺在鼓的外面,用兩食指和兩中指托住,兩大拇指夾在鼓內,其余四指(兩無名指與兩小指)環攏著,這種姿式稱爲“捧月手鼓”;敲擊時,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托著鼓,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執槌,向內敲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