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幡
幡的梵語爲波多迦,是旌旗類的總稱。又作旛。音譯波哆迦、馱縛若、計都。與“幢”同爲供養佛菩薩的莊嚴具,用以象徵佛菩薩之威德。在經典中多用爲降魔的象徵,在《觀心論灌頂法師疏》中說:“缯幡,即翻法界上迷生動出之解。幡壇不相離,即動出不動出不相離也。”幡最初是武士在戰場上用來統領軍旅、顯揚軍威的物品,佛教則用來顯示佛菩薩降魔的威德,與“幢”同爲佛菩薩的莊嚴供具。幡是長條形的綢布類片狀物,它由四部分組成:上有叁角形的幡頭,以下連接長方形的幡身,幡身大多繪有圖像;幡頭之下,在幡身兩側,有兩條長約幡身叁分之二的細條,稱爲幡手;幡身之下則垂飾細條或縧子若幹,稱爲幡足。
在佛教中造幡有降魔、延壽等種種功德,如《撰集百緣經·布施佛幡緣》中說,波多迦比丘于過去世爲毗婆屍佛造長幡,于是在九十一劫中不墮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在天上人中,常有幡蓋覆陰其上,享受天人的福樂。
關于造幡的功德,《撰集百緣經·頂上有寶蓋緣》記載,迦毗羅衛國有一個長者之妻子,誕生時空中懸有大幡蓋,因此名其爲波多迦(即“幡”)。波多迦後出家得阿羅漢果,受世人敬仰。此外,《藥師本願經》、《十方隨願往生經》及《釋門正統》卷四等亦說命終時懸幡可廷壽或招福,此即是“續命神幡”與“命過幡”。
《灌頂經》卷十一說,造幡能獲福德,離八難之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灌頂經》卷十二又說,造五色神幡,並且燃燈不熄,能夠脫離病苦,延續壽命。由此可見,經典中亦常謂造立此幡,能得福德,避苦難,往生諸佛淨土,又說供養幡可得菩提及其功德,故寺院、道場常加使用,因而成爲莊嚴之法具。在《長阿含·遊行品》中說:“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羅童子舉床四角,擎持幡蓋,散華燒香,作衆伎樂,供養舍利。”
幡之形狀,一般是由叁角形的幡頭、長方形的幡身、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構成,有大有小。通常是以布製成,也有金銅製、雜玉製、紙製等類。其所懸挂之場所,有時是堂內柱上,有時樹立在佛堂之前庭,或附著于天蓋之四隅。
幡按照材料、顔色、大小、使用場所、用途、圖樣的不同而分類,種類繁多,概述如下:
(一)以材料種類分:如錦幡、绫幡、絹幡、平幡,這是依布的素材而命名,其他還有羅幡、刺繡幡等。另外,以薄銅板所製的幡,稱爲金銅幡;絲幡,幡手、幡足爲束絲所作,或者垂之以絹絲;以瑪瑙、琉璃、玻璃、水晶等寶玉連綴而成,稱爲玉幡;用木製成的,稱爲板幡。
(二)以顔色分:有白幡、赤幡、黃幡、青幡、淺黃幡、绯幡等單色幡,及密教修法用的五色幡。五色幡是青黃赤白黑五色,顔色的配置是有特定的意義,五色是表示五行,分別代表體內的五髒,用此供奉諸佛,就是使供養者養五髒而延續壽命,所以用五色采幡修延壽的秘術。其他還有八色幡、九色幡、雜色幡等多種。
(叁)依大小分:有大幡、小幡的稱呼,其大小、寸法都有一定的規定。
(四)以使用場所分:依所懸建築物的不同而名稱有所差別,有金堂幡(中堂幡、佛殿幡)、講堂幡、彌勒堂幡,以上總稱爲堂幡,諸堂所用的幡大多采用錦幡、绫幡、刺繡幡。用于請雨法的庭儀者稱爲庭幡,多用玉幡、絲幡、青幡。
懸挂在導師、講師的高座,稱爲高座幡。挂在天蓋的四角,稱爲天蓋幡。
(五)以用途分:有灌頂幡,是密宗在施行灌頂法事時所用,特點是幡身狹長,幡手短(大約只有幡身的四分之一)而有多條;續命幡、壽命幡,是爲了祈禱延壽;薦亡幡、命過幡,是在人死亡的時候,爲死者積福德,希望死者能在中陰身時往生淨土;送葬幡,又稱爲四本幡,四本是指生、住、異、滅四本相,用于送葬行列之中,常常是紙做成的,用完後便燒掉;施餓鬼幡,是在施餓鬼法會中所用的幡,也是用紙做的,用後焚毀。
(六)以所繪圖形分:可以大概分爲繪幡、種子幡、叁昧耶形幡、幢幡等四種。繪幡是描繪有佛、菩薩、明王、天部等形像,有如來幡、菩薩像幡、明王幡、不動幡、天王幡、七大龍神幡等多種。種子幡是書寫佛菩薩的種子(種字)來代替繪像,種子表示佛、菩薩等諸尊所說真言的梵字,也是密宗修行者在修“字輪觀”時所觀照的對象,之所以稱爲“種子”,是因爲它具有“自一字可生多字,多字複可赅攝于一字”的意義。叁昧形幡就是佛法幡,是描繪佛菩薩的叁昧耶形的幡,即是繪畫佛、菩薩的持物和印契(手印)。幢幡是六角或八角的幢的形狀,將幢與幡兩方面的功德合起來,木製的幢幡,稱爲木幢幡。
所以,從以上看來,幡在莊嚴具中是最爲重要的,其用場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