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普茶
普茶是佛寺中一項基本的集衆喜慶活動。叢林裏逢春節期間,或特定法會活動之後,方丈和尚爲慰勞住衆的辛勞,會舉行“普茶”儀式(如今日之茶會),請大衆喝茶、吃點心、相互談心,在年終的普茶聚會上,住持和尚通常會對僧衆一年來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同時對大衆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有時方丈和尚還會要求大衆對叢林的發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由于每個寺院的實際情況不同,各寺院普茶的時間、地點、形式稍有差異。
普茶來源于佛教僧侶的茶文化。早期的僧侶們經常在寺內舉行茶宴、坐談佛經,有時一些高僧還和文人學士舉行茶會,相互切磋詩藝,談佛論道。以後漸漸形成了佛教的茶道。佛教最早的普茶儀式,是由唐代的百丈禅師首創的飲茶儀式,當時僧侶“禅農並重”,即一邊修行,一邊從事種茶等農業生産,十分辛苦。新年之際,僧衆會聚一堂,品嘗自己生産的茶葉,共賀新春,是一大樂趣。在佛教史上有名的徑山茶宴先由住持法師親自調茶、以表敬意。爾後命近侍一一奉獻給赴宴僧侶品飲,這便是獻茶。僧客接茶後先打開碗蓋聞香,再舉碗觀色,接著才是啓口“啧!啧!”嘗味,一旦茶過叁巡,便開始評證茶品,稱贊主人品行,隨後的話題,自然少不了論佛頌經、談事敘誼。
近代的普茶儀式,在《金山規約》裏曾有記載:維那臨上殿時,預命一位悅衆師在堂內照應,擺放桌子、座位、茶葉以及香花燈果等。大衆師的普茶,皆須預備裝好。普佛下殿時,維那在殿雲:“外寮諸師,請至禅堂吃普茶。”
大衆回堂候外寮師到齊,維那預先請班首知客和僧值陪候和尚。悅衆鳴引磬,迎請和尚進堂,問訊至座。維那雲:“大衆師頂禮和尚。”尚雲:“不爲禮。”
辦事人散茶點。待至吃畢,維那招呼:“大衆師送和尚回方丈。”和尚雲:“免禮。”維那又雲:“外寮師將手巾取出來,吃不了的點心帶回去慢慢吃。”然後大衆依次離開禅堂回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