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叢林觀 第一章 叢林清規 第叁節 叢林組織 五、稱謂 叁 佛門俗稱

  (叁)佛門俗稱

  佛門俗稱是佛門中對于四衆弟子的通俗的稱呼,俗稱是有別于書面語的稱謂,在日常口語中所習用。現分別對日常常用的俗語分述如下:

  善男信女:泛指一切歸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佛經中常稱作“善男子、善女人”。

  沙門:亦稱桑門、喪門、沙門那等。譯曰息心、靜志、修道等。意爲息心修道、消除煩惱。爲古印度對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稱,在我國則專指佛教僧侶。

  和尚:亦稱和上、和社、烏社,是安息國語,鸠摩羅什法師譯爲力生,謂師有能力,供給僧人四緣(衣、臥具、食、藥)滋生色身。又有法味,教導僧衆,增長法身慧命,故名力生。也意爲“親教師”或“師傅”之義。叢林中的習慣,只有住持稱爲“和尚”。原指僧人對寺院方丈等長老的稱呼或受戒者對授戒師的稱呼。後來俗化,泛指男性出家人。

  尼姑:尼姑是雜名,就是女僧也。釋典名比丘尼,簡稱尼,俗稱尼姑,爲漢地對女性出家人之俗稱。

  僧伽:僧伽又作僧加、僧企耶等,簡稱僧,意爲和合衆,本指叁人以上的僧團。後與道士相對,泛指佛教出家人。

  頭陀:譯義抖擻,特指一類修十二種頭陀苦行的苦行僧。

  行者:行者是禅語,指方丈之侍者。本指在佛寺中服雜役、沒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後泛指雲遊僧、禅僧或修行者。

  缁素:爲僧人與俗人之合稱。因過去僧服多爲缁(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居士:爲佛教在家男女信衆的統稱。在中國古代把有學問的隱士稱爲居士,轉而爲佛教所用,意爲居家修道之士。

  白衣:印度屬熱帶地區,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在家人:與出家人相對應,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

  戒子:指戒場中求授叁壇大戒之僧人。

  禅和子:亦稱“禅和者”,指一般禅僧或參禅的夥伴。

  釋子:即僧徒。僧人出家,從釋迦之教,皆舍本姓而從佛姓,故名釋子。

  衲子:僧人自謙語,又稱做衲僧,因禅僧多穿一身帶補丁的衲衣遊方各處而得名。

  佛子:術語,衆生受佛戒者故稱佛子;以必當作佛故也,又爲菩薩之通名,以其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也。又因其能紹繼佛種,使不斷絕故也;又總稱一切衆生,因爲他們都具有佛性。

  祖師:指開創一宗一派者(開祖),或傳承其教法者(列祖)。開祖有宗祖、派祖之別。

  例如一般尊稱菩提達摩爲禅宗的宗祖,臨濟義玄、洞山良價則分別爲臨濟宗、曹洞宗之派祖。

  弟子:隨師受教者之稱。一、佛弟子,佛教徒均皈依叁寶,故以釋迦牟尼佛爲本師(根本教師),而自稱爲弟子。因學于佛陀之後,故稱弟,聞佛法而生解,故稱子。二、對親教師而言。叁、亦可作自謙之詞。

  檀那:意譯爲布施,即給予、施舍之意。檀那又稱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貧窮海,故稱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悭貪,是爲檀那。後引生爲施主之稱。

  施主:原爲佛門中人對施舍者的稱呼。後來成爲僧人對來寺院進香禮佛者的敬稱。

  菩薩:義爲覺有情、大心衆生。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聖賢,如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大勢至等菩薩。現實中往往借用于對那些肯發心、修行精進、廣做善事的居士的稱譽。

  居士:居士原義有家長、家主、長者的意思,又指居財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現在一般是對在家學佛者的統稱。

  護法:指護持佛法的意思。上自梵天、帝釋、八部鬼神,下至人世保護佛法之人,皆稱之爲護法,常用于僧人對居士的敬稱。

  除了以上介紹的稱謂外,還有其他許多稱謂,如飯頭、菜頭、火頭、水頭、碗頭(通稱藏經樓)、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衛生)、莊主(管莊田、領地)、園主(管菜地,或稱菜頭)、塔主(管理塔院)、門頭(負責門衛)、磨頭(管理磨坊)、淨頭(管環衛)、毛頭(管理發)、司庫(又名庫頭,掌管倉庫)、參頭(司掌法事禮儀)等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