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叢林殿堂
殿堂是寺院主要房屋建築的總稱,亦是殿與堂的合稱。一般來說,殿主要指供奉佛菩薩及天王金剛等像以供禮拜祈禱之處,堂主要指說法行道及處理日常事務的所在。又有稱寮室,亦與寮的用法相近,行法之處亦稱道場。又稱房、舍者,主要指僧衆起居生活之處。其中堂的用法比較寬泛,供佛像處及起居生活之處,有時亦稱堂。寺院房屋建築中又有樓閣建築,多藏經典,亦稱藏經樓、藏經閣等。
佛寺殿堂建築大略可分爲修道區與生活區兩大部分。基本的建築包括佛殿、法堂、禅堂、僧寮、庫房、大寮、山門等七大堂口,因此有“七堂伽藍”之稱。
如果加以細分,修道區又分爲兩類:安置佛、菩薩像和祖師像的大雄寶殿、彌勒殿、藥師殿、觀音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羅漢堂、祖師堂、寶塔等;供講經集會及修道用的法堂、衣缽寮、丈室、禅堂、念佛堂、藏經樓、雲水堂、鍾鼓樓等。生活區的建築有五觀堂、香積廚、庫房、客堂、寢堂、茶堂、延壽堂、寮房等。就整體建築的格局而言,寺院的建築,當以能外現莊嚴的寺宇,內秘僧伽生活行儀的建築爲宜。
古代叢林的建築,一般在山門口就供著笑臉迎人的彌勒菩薩,代表皆大歡喜;進入山門,即可見四天王殿,其內供有威武凜然的四大金剛或伽藍、韋陀菩薩,他們如警察般的護衛著道場的安全。其次是客堂、雲水堂、齋堂、庫房等,是生活方面與信徒、訪客接觸的建築;然後是大雄寶殿,這是一寺的主要建築,屋檐的設計一般有北方的翹角式與南方的平臺式之別,殿堂內所供的佛像不盡統一,有的是東方叁聖即中藥師佛,左日光遍照菩薩,右月光遍照菩薩。有的供奉的是西方叁聖,即中阿彌陀佛,左觀世音菩薩,右大勢至菩薩。也有的供奉叁方叁聖,即中釋迦牟尼佛,左藥師佛,右阿彌陀佛。還有的供奉一佛二弟子,即中釋迦牟尼佛,左迦葉尊者,右阿難尊者。在大雄寶殿的背後供奉的一般是海島觀音。不過有的寺院也有例外,如蘇州寒山寺的釋迦牟尼佛背後供奉的是寒山和拾得的雕像。
緊接著大雄寶殿的是大衆修持用的念佛堂、禅堂等,然後是研究方面的藏經樓、關房;最後是塔院及法師寮,稱爲後堂或西堂,爲退休養老的地方。
隨著時代進步,爲配合弘化的實際需要,現代寺院則增設有教室、會議室、接待室、貴賓室、編輯室、書報室、圖書館、美術館、視聽室、展覽館、安養院、醫療所、等。現代佛寺經常以現代設施來代佛宣化,以現代音響設備來加強教化的功能。可見無論古今,佛教對修道、弘法的重視程度,都能夠從佛寺建築中得以體現。也就是說,從佛教的建築中可得知佛教重視生活與世間的關系。
寺院不僅是信仰的中心,也是弘揚教義的道場。寺院莊嚴的殿宇,重檐飛翹,壯麗宏偉,給人清淨優雅之感。尤其是過去叢林中所謂“二廊十殿”,廊院式的建築,前塔後殿,有堂有塔,有樓有院,亭臺樓榭,園木扶疏,檐庑相接,重重疊疊,表現出深邃幽遠的建築之美。置身其間,聆聽晨鍾暮鼓、磬漁梵唱,自能生起甯靜祥和的愉悅感,帶給人心靈上的淨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啓發,對社會人心産生一股道德的自我約束力。因此,莊嚴的殿宇本身也能發揮無言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