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字格言
忍字乃處世之要法也。
夫所謂忍者,不獨氣怒;凡有所欲,並皆克治,自滿自驕,自矜自是,纏覺如此,急須力製。忍時覺難,忍後有濟;忍之又忍,進德之基。今人不知忍義,或以爲懦,或以爲迂。及至橫逆相加,忘一朝之忿,小則構怨于一時,大則贻害于終身。不忍之患,可勝言哉?
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邵康節曰:君子能忍人所不能忍。胡文定公曰:人能常忍得身安。景行錄曰: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又曰:忍字敵災星,忍氣饒人禍自消。
大舜忍躬耕之勞;闵子忍單衣之寒;韓信忍胯下之辱;不疑忍賞金之恥;劉寬忍淤衣之怒;師德忍唾面之羞。西山真德秀,大書忍字于一室之中,凡遇拂意之事,即散步徘徊于其下;秦郵、王心齋遍題忍字于四壁之間。人非理相幹,舉目見之即忘。元自實忍一朝之忿冤仇立解;莫氏子忍群小之侮,險難頓消。
鄧孝廉佩忍字以隨身,明彰其德;陸處士勒忍字以勸人,陰注其功。浦江鄭氏,惟以忍字傳家,子孫奉以爲箴;長沙太守,惟用忍字化民,百姓因之息訟。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詢其法,公藝書忍字百余以進,主善之。
由此觀之,自古聖賢言論行事,先後一轍;足見忍字之有益于人,不可須臾離也。要知橫逆之來,不可便動氣,先思取之之故,即得處之之法。
天下無難處之事,當思孔子曰:兩句如之何?天下無難處之人。只用孟子曰:叁個必自反。凡退讓處,即是自己占地步處;凡吃虧處,未必不是討便宜處。平日但當如此力行,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將忿戾之氣漸漸消去,而含容之念浸浸克長。久久行之,由勉強而入自然,動念皆忍,獨處皆忍;一腔之內,渾渾融融,如在春風和氣之中。舉凡應事接物之間,無往不利。聖賢修己治人之學,實不外此,豈曰:小補雲爾!如果事之不當忍者,必須斟酌其事之大小真假,理之曲折是非,然後相機以應之;理平即止,切不可漫無持忍之心,則庶乎其不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