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教法的生死觀▪P2

  ..續本文上一頁回,那就要好好地利用自己今生的生命去「知命轉運」:過去所造作的善、惡業,要用佛法的智能去了知它,並用正確的意志去轉它,這稱爲知命轉運。這是生命現象的真實問題,也是佛法要我們首先去理解與面對的。

  其次,因爲我們有存活的意志,而使得我們在潛意識中時時有「想要活下去」的力量,甚至到了臨終的那一剎那還是想要活下去,因此會繼續招感下一期的生命,這就是「業感緣起」;所謂「叁世因果」,就是如此。因爲有無止盡的求生意志,所以想要擁有一個必須活下去的未來,因而每一剎那我們都在爲「存活」而努力,這就是叁世因果的起因。叁世因果不是佛定的,是我們無明(沒有智能)、我執的生命自然去追尋與完成的。爲什幺會投胎成爲人或投胎成爲豬、狗?這是因爲所造的業與那一道的衆生相應,于是他就投胎到那裏,然後繼續延續下一期的生命。前面已說到,叁世因果是依著生命的「我愛」爲根本,因爲有我愛,所以追尋能活下去的下一世,而每下一世的追尋都還是有「我愛」。我愛是一種自私,這種自私使得我們不得犧牲別人來獲取自己的所需,但同時別人也要犧牲我們,因此整個生命就充滿了一種貪取,因貪取而無有止息的相互攻擊、榨取。由于我們每一世的輪回都在滿足這種自我愛、追求自我愛、都在犧牲別人、損傷別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會造作無邊的生死因緣,于是我們也就一世一世的輪回不休了。

  佛陀告訴我們,如果能夠放棄我愛,將會得到生命的自在,得到最大的快樂。但是要放棄我愛,首先要識苦修道。衆生有我愛,因而造業受苦,永遠輪回;即使是往生天上成爲天人,亦複如是,總是處在無常變動不居的叁界中輪回,這是一種輪回的苦。如果要脫苦,我們就必須超越我愛,唯有徹底的超越我愛,才能超越自私,才能識苦而修道,這是一種自力增上的努力,也是大乘佛法共同的生命觀。

  2、生死一如──徹見實相

  以大乘佛法的立場說,而當我們超越了我執以及對「法」的執取之後,就會證得「生死一如」。死亡,佛教一般都稱爲「往生」。往生有聖與凡的差別,聖人的往生再也沒有輪回,出離輪回;那就是所謂的「解脫」。只是解脫不一定是指死亡而言,也不是到了極樂世界才可以解脫,而是現在活著的時候,當下能遠離我執,看透生命的實相,並超越對法的執取,那時候生命就自在了,這才是解脫的真義。然而解脫仍有大小乘的分別,大乘的聖人不會像小乘人那樣大「不受後有,不再輪回」爲解脫;剛好相反,當他證到生死一如的實相時,由于他更超越了法的執取,因此他更會累世累劫的再來人間,然而他是「來而不來、不來而來」,他的「來」和我們的來是不一樣的。我們的來是隨「業報」而來,我們被生命的籠子關住,不自由、自私、痛苦、沒有智能、傷害別人獲取自己的利益,一次次不自主的來到世界(還不一定都是以「人身」而來),只是來受苦、受報而已。但是佛、菩薩是以不貪染一切,又能不舍一切衆生的智能與悲願爲推動而來,這樣的來一方而既履行了自己的大乘心願,同時也成就了無邊的大乘功德,這是大乘的風光。這才是大乘佛法中「生死一如」的真義。

  3、不舍世間──淑世利生

  而今天就是要教各位學大乘法、修大乘行,不然大家就是入寶山空手而回。因爲小乘不究竟,雖然小乘表面上已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但是事實上還是沒有究竟解決更爲深刻的死生問題。小乘行者誤認或著執「真」有生死,所以才要「離」生死,他不知道生死是畢竟空,根本沒有一個「實在的生死」可離。因此小乘行者不是真實正見空性,因爲畢竟空性是生死一如的。大乘行者體證生死一如,所以不須要說它是「無」生死,也不須要說它是「有」生死。他不怕生死,而再入生死;雖再入生死,卻也不受輪回的生死所困,這樣的生命價值才是最究竟的,這才是大乘佛法「終極關懷」。

  大乘行人一方面既能不貪著世間,同時又能不舍世間、利益有情,這樣稱爲「淑世利生」,這是大乘佛法無限利他的誓願與悲願。孔夫子也重視淑世,但是大乘佛教的「淑世」,是徹底生死一如的解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淑世利生」,而淨土教正是立足于這樣的前提下而開演的。

  四、淨土教法建立的目的

  1、爲慧深願廣的大心衆生,建立早日成就究竟佛道,以回入娑婆廣度有情的學習機製

  淨土教法建立的目的,是爲叁種人而建立的。首先,第一種是爲有智能、願力也很深的大心衆生而開演的。這類根機的有情,希望解脫,而且要盡快成就,然後再回到娑婆世界來淑世利生;而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就是能圓滿這類根機衆生的願。我們可以將淨土的相狀想成是一個超級的宗教大學,裏面有佛、菩薩們做爲我們的教授及同學、同參等等,在那裏學習可以增加我們學習的能力與速度;而且極樂世界也提供一種極優良的佛法開悟課程,和超越了人間種種障礙的環境來讓我們快速的學習。

  由于在極樂世界中,有非常好的老師在教導,不但使用言教,還會用種種身教及神通變現等方法,帶領我們去實踐、體悟最深刻的大乘佛法。在那裏,我們的身體活動將不再受到如現在的生、老、病、死之限製,加上周遭有很多修學有成就的大德、菩薩們的指導,因而我們能更快速學而有所成就。這些完善優良的學習環境,無非是爲了讓想早一點能成就究竟佛道,以便早一點回入娑婆來度衆生的大心衆生,有此修學的機會。

  如果要問,爲何我們能往生到那幺好的環境去?那是因爲阿彌陀佛的「願力」協助之故,所以我們才能往生淨土,並且能順利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法修學。但爲何願力會加被于我們?這就如同孫中山先生發願推翻滿清,創建民國,所以今天才有中華民國,我們出國也才有護照可用,這是他的「願力」加被到我們身上的例子。又例如母親願意懷胎十個月而生下我們,並且繼續養育我們,我們因爲乘著她的願力才能活到今天,這也是母親的願力加被在我們身上;或者老師願意用心教導學生,那些學生就有機會被教好,這是老師的願加被在學生身上的例子。因此,「願」會加被周遭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可以印證的,換言之我們被彌陀佛的願力所加被,也是絕對可能的。

  2、爲忙碌無暇的障惱衆生,提供消業集福、易修速成,可得現世安樂的最佳途徑。

  其次,淨土教法建立的目的,也爲忙碌障惱的衆生能夠往生,而且還希望能夠得到現世安樂的人而建立。如果是障惱慧淺的衆生,阿彌陀佛慈悲的願力會讓他消業集福;因爲忙碌的人,煩惱業重不容易有福報,求什幺沒什幺,一切都不順利。而在這世間要幫助自己的辦法有兩種:第一種是靠自己的力量;第二種透過善知識的教導,然後自己去實踐。而第二種就是依佛所宣揚的法義,我們聽到之後去實踐,而後得到智能。因爲有智能,所以能降伏業障;因爲降伏業障,所以減少困擾;因爲減少困擾,所以能獲得歡喜;因爲獲得了歡喜,于是就知道放下自私;因爲懂得放下自私,結果不會再去造惡業害人;因爲不去造惡害人,所以能減少未來的種種惡緣。于是善的不斷循環,進而一步一步的走向福、慧圓滿的佛道,這是佛法的修行義。而此佛法修行義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獨立操作的,只是要如何操作,必須要有人來教導。

  至于如何操作?信仰阿彌陀佛不是一種宗教崇拜,但是它仍須要宗教儀式,也就是透過身語行爲的恭敬,而後反熏我們的內心。譬如,如果諸位現在穿晚禮服坐在這裏聽法,可能會坐的不安穩;反之,如果今天去參加宴會,大家都穿著晚禮服,而只有自己穿著T恤,穿著短褲,外加脫鞋一雙破球鞋,結果自己一定會爲了外在的衣服與別人不協調而感到不自在。由此不難了解,我們所以會造業,大都是受外在環境的好壞所影響,然後起瞋心、惱怒或貪染等等,進而造作惡業。而今天我們要修道也是要透過外在語言、衣服、身體的形式來禮拜、稱念、誦經,讓自己的心淨化。念佛的聖號,憶念佛的功德、景仰佛的智能,進而見賢思齊,自我要求也要和佛一樣。這就是透過念佛的方式來憶念佛,讓這一種憶念形成內在的意志力──一種強大淨化內在自我的意志,進而斷除我們造業的惡心,于是便可消業集福。爲什幺能消業?因爲不再造業,所以當別人來罵我們的時候會歡喜的接受。爲什幺能集福?因爲沒有自私的惡心,一心只有想要幫助別人,這時內心已經淨化而形成福報的溫床。

  所以如何爲忙碌無暇障惱的衆生提供消業集福、易修速成,以及可得現世安樂的最佳途徑?簡單地說,就是憶佛的功德。由于憶念佛的功德,念佛的聖號,進而對佛肅然起敬而生樂善心,藉此溶化我們那顆堅固不舍的「我執」,這樣的念佛,才念的有效果。念佛是可以直接幫助我們淨化內心,所以念佛的當下,也就得到佛的加持。當我們在念佛的聖號時,要對佛陀慈悲與智能生起憶念,因爲憶念,所以內心很安穩,要依教奉行,放下我執,把煩惱交給阿彌陀佛。一直念佛,內心自然就産生淨化、安穩、提升。就像我們的母親,曾經辛若的養育我們,所以母親的名字對我們有特別的感覺,當我們稱念她的名字時,內心就産生了一種憶念、一種善孝順的懷念。所以,稱念佛號是憶念佛的功德,從而使佛入了我們的心,加持並淨化了自我,從而提升、超越了自我。

  這不是一種無聊的宗教行爲或是迷信的宗教操作,它是一種提升身心靈的具體方法。這種念佛的修持法門,稱爲「易修」。爲什幺稱爲「易修」?因爲開車可以念佛,任何煩惱來時可以念佛,走路可以念佛,躺在床上也還是可以念佛。又佛陀不是要我們崇拜他,而是要我們念佛的同時,也能開發自己已有的本性功德,因爲我們皆本具有清淨的功德,與佛平等;所以當我們念佛時,也可以很快地開顯並成就這樣的自性功德,這就稱爲「易修速成」。  

  …

《淨土教法的生死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提倡素食之論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