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喜

  隨喜

  我們所需要的,是認同他人的心量及避免自我膨脹的雅量。

  其實,肯定他人並不等于否定自己,衆生是多元的,因此佛法的表現也是多樣性的。終極的目標固然都是自他的解脫,然而沒有人能「規定」修行一開始,就必須如何,否則就不是修行。

  從凡夫的立場出發,其發心與作法,都是狹隘、偏頗甚至是雜染的。對于整個佛法的住持與弘化來說,因此就需要有種種不同的發心與努力來給予平衡,這正是佛法能順應時代,流傳久遠的重要特質。

  煩惱和魔王,是爲了佛法自利與弘揚的精進與正確而存在的。因此,不隨喜他人,打倒別人,只是削弱了自利的力量,並不能使自己站得更高、更好。

  反之,能放開心量,從他人的立場去接受別人現下的發心和努力的內容(因爲那些正是現在他人所能做或必須做的),同時並肯定他人的成就。這,正是認清了自己、肯定了自己。隨喜的無邊功德,應該是在此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