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常作苦 尋求出離(曉亮)

  無常作苦 尋求出離

  

  曉亮

  佛教的解脫首先在于對娑婆世界的苦生起厭離心。而娑婆世界爲什麼是苦,厭離心從何生起,這就涉及到對“無常故苦”、“無常即苦”與“無常作苦”的了知。通過經驗與理智發現現實世界是無常變化的,由無常變化而感知覺受現實世界爲苦,由苦而生厭離,由厭離而導之以行, 走向解脫,這是佛教的解脫理路。

  爲什麼說“無常故苦”呢

  苦乃苦受。受即領納之意,亦即領納違、順、俱非等之觸及外界之對象,以此而感受苦、樂等感覺之精神作用。故“受”爲外界影響于生理、情緒、思想等,所産生之痛癢、 苦樂、 憂喜、 好惡等感受,由此有利(順)、不利(違)、無利害關系(俱非)等境界,産生相應之苦、樂等主觀感受,而引起遠離違境、追求順境等一連串愛欲活動。“無常故苦”就可說對諸行, 因爲無常而導致的覺受是苦性。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談:一是對生老病死的感知是苦,二是喜怒哀樂等感官覺知是苦。如《瑜伽師地論》83卷雲:“所言苦者有二種苦,謂生等諸苦,及諸所有受,皆說爲苦。此二種苦如其所應,由見生身展轉有故而得悟入。謂死無間,有生身生。生已複有老等諸苦。是故說言無常故苦。故苦由見生身展轉有,故悟入苦性。”一般人都有對生老病死的感知,因而生起人生的無常感、虛無感、荒謬感,這是毋庸置疑的。喜怒哀樂等感官覺知變化無常,因而生起厭離感,這也是毋席置疑的。兩者皆是感官覺受,因此所謂的苦即是感官上的苦。正是見之于人有生,生有老、病、死等,並且感官的覺知變化不定,才說無常故苦。

  爲什麼說“無常即苦”呢

  《阿毗達摩雜集論》六卷雲:“何故經說若無常者即是苦耶

  由叁分無常爲緣,苦相可了知故。謂生分無常,滅分無常,俱分無常。生分無常者:謂本無今有,苦品諸行,體是逼迫。由此無常爲緣,苦苦性可了知。滅分無常者:謂已有還無,樂品諸行不可愛樂。俱分無常者:謂粗重諸行相續流轉,若生若滅,俱不可樂。由此俱分無常爲緣,行苦性可了知。”生分無常從一切法的存在本身來講,事物本無今有,存在了之後又急速的朝向毀壞,人生與事物是如此的匆匆忙忙。滅分無常謂存在必要歸于毀滅,對于希望樂著的無法把握。俱分無常謂生生滅滅的存在本身沒有什麼可愛的。從這叁個方面,因此說無常即苦。這叁個方面又都依賴于人的感官覺受,因此可謂諸所有受皆苦。

  爲什吃說“無常作苦”呢

  《瑜伽師地論》九十二卷雲:“雲何無常所作衆苦

  謂順樂處,有背失故,起變壞苦。隨順苦處,現在前故,起厭離苦。一切自體于終沒時,皆滅壞故,有滅壞苦。當知是名叁種無常所作衆苦。”即是說對于可愛的必定歸于變壞,因此生起變壞苦。苦境現前必定想著逃離,因此生起厭離苦。一切法于終了時,必定歸于毀滅,因此有滅壞苦生起。

  無常之理一部分固然可以經驗感受及理智分析,如對生死無常的一般感受,喜怒哀樂的體會,對極微的比量分析及認識發生機製的分析而了知宇宙無常及身心無常,但是無常法實相真理之認知則遠遠超過了凡夫的理智分析與感覺經驗。如《瑜伽師地論》卷34所言:“世尊依彼有情世間說如是言:苾刍當知,我以過人清淨天眼,觀諸有情死時、生時,廣說乃至身壞已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由此法門顯示世尊以淨天眼現見—切有情世間是無常性。又世尊言:苾刍當知,此器世間長時安住。過是已後,漸次乃至七日輪現,如《七日經》廣說,乃至所有大地、諸山大海及蘇迷盧大寶山王,乃至梵世諸器世界皆被焚燒。災火滅後,灰燼不現。乃至余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門世尊顯示諸器世間是無常性。”無常之實相真理實乃世尊于甚深禅觀中以清淨之天眼通所照見,則非凡夫的感覺及理智所能了知。可見理解無常的真實含義並不容易,只有學佛修習無常觀才能如實了知無常之理。

  無常觀乃入佛門第一要事,古來先聖多以此爲發菩提心之根本。上面佛陀以清淨天眼所觀照的無常實相真理,實際上已經明確了無常觀法的觀照對象爲有情生命及器世間,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省略的對有情身心及器世間“爲什麼是無常”的分析。但是第一部分省略部分僅僅是理論而已,此處所說的觀照乃是實實在在的實踐行動。然不管有情生命還是器世間都可以“五蘊”含撮,因此“諸行無常”的永恒意義必須先觀察那具體的五蘊生滅現象。體會了“五蘊熾盛”的諸苦後,從諸多苦果當中,分析抉擇,了知“無常故苦”,從而肯定不移于“諸行無常”的普遍性真理。無常觀是一種“微觀”,如顯微鏡般精細的觀察生命世界的生滅變化,它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光贊經》卷七對“微觀”的觀察作了詳細的論述,所觀的對象包括進止屈伸、著衣持缽、飲食臥寐,入息出息,念頭遲疾,四大諸種,身之不淨等等。在每一蘊整體的或局部的觀察,而體悟無常的理則,進而産生厭欲、離染、離欲,而得到解脫自在。

  最後以《瑜伽師地論》中的無常偈作爲本文的結束,《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雲: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彼寂爲樂。

  摘自《廣東佛教》2012年第6期

✿ 继续阅读 ▪ 用心念佛(清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