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益衆生
蔣鑫
學習大乘佛法,修學的目標就是要利益一切衆生。然衆生根器不同,又難調難伏,非大菩薩難以做到度化各類一切衆生,那不如我們就從身邊的父母、師長、親戚及朋友來慢慢做起,再擴展到一切衆生吧。利益衆生需要一定的條件,下面依據經論總結出幾點具有代表性的並且可操作性很強的利益衆生的方法,與大家進行分享。
一、爲衆生類作不請之友
《無量壽經》曾說過那些菩薩們“爲衆生類作不請之友”,這裏即是指在修學佛法上的善友助伴。無論學習世間法的學問還是佛教當中的法門,都需要良好的學修氛圍才更有益于我們學修的成就,佛法的修行更要在大衆中共同熏修才能進步更快。善于幫助身邊的一切同參道友,在他們修行生起煩惱之時,爲他們開示佛法的甘露良方,洗滌心靈上的垢穢。每個修行的道友,在沒有開悟證果之前,都是凡夫,都有可能出現修行上的錯誤,這就需要身邊的人急時的發現,並加以糾正。修行就是不斷的與惡習做鬥爭的過程,修學過程中需要他人的幫助與指導,這才可以達到迅速進步。善于關注身邊的人,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除一些修行上的煩惱與障礙,曉之以理,用佛法的道理來指導他們的錯誤的觀念和行爲,逐漸身邊的那些人們就會被佛法所熏染,種下菩提的善妙種子。
二、勤修布施
布施的修學包括叁個方面,即財物方面的布施和法上的布施, 還有無畏施。布施的行爲亦是六度的修學內容之一,是名副其實的大乘佛法所應奉行的內容。身邊的人們,在最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盡已所能地伸出援助之手,不但給予他人幫助,同時也增長了我們的福德資糧。在人們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內心是恐懼的,這時候如果有人可以幫助他們解除物質上的煩惱,那麼也就是在做無畏施,這也正是菩薩所應修學。按照佛陀的教導,只有多多的布施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來世或今生才能得到更多的財富。帶給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同樣是快樂的,內心也會感到無比的喜悅,幫助他人更體現了自身存在的價值。解決了物質上的貧脊之後,才能更加安下心來修學佛法,這時再對所布施的對象觀機逗教,因爲物質上的滿足只是暫時的和不究竟的,只有佛法才能盡未來際的受用,解除真正的痛苦,所以佛法又稱爲功德法財。勤修布施也是在成就自已的修學,布施的時候就是在破除貪婪之心,而衆生正是因爲貪嗔癡叁毒熾盛,才不能脫離輪回,只有勤于布施才能自利又利于他。
叁、行爲如法
佛法的修學不僅僅是內在人格的升華,同時也注重外在的形象,從行、住、坐、臥四威儀上體現佛法,也是佛法的弘揚途徑。佛陀住世時,座下有一位馬勝比丘,這位尊者的威儀就非常的莊嚴,舍利弗尊者就是看到了馬勝比丘之後,才對佛法生起無上信心的。高素質的人,他的言行也一定是非常柔合與有禮的,儒家也對禮儀很重視,更何況修習出世間的無上佛法。佛弟子堪爲人天師表,在形象上一定要多加注意,通過長時間穩定而高尚的行爲,就可以潛移默化的把身邊的人熏染,從而達到讓不了解佛法的人們懂得,佛法不是與世隔絕的,而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且是非常積極的。行爲如法化,一定要學習戒律。律儀的製定原因之一就是爲了收攝身心,止息惡業。在戒律的約束下,每一個人都會是氣質非凡、法喜充滿的。
四、以身作則
一門宗教的載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播與修學它的教徒。在一個教團當中,大家都能做到言行一致,那這個團體將會是被人們所敬仰的。在學佛過程中,我們要以慈悲、智慧等去教導衆生,同樣自已也要先做到,不然不但不能服衆,還會遭人譏笑。佛陀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縱然是大徹大悟、人天應供了,從來不搞特殊化,一樣每天到飯時,與大衆一同托缽乞食,而不是坐在那裏等待他人送到眼前,這樣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口是心非的行爲不可取,因爲在道德上有缺陷,佛弟子就應該直心是道場,要求別人的同時,也要更高的要求自己。
五、弘揚佛法
佛法是需要人去弘揚的,通過各種各樣的善巧方便去度化人,無非是想讓人們清楚的明白輪回是痛苦的,把他們導向最清涼的彼岸。佛經中說到,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那就是爲了讓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否則一切方便之門都沒有意義。我們的修學種種方便,不但爲了自己最終證得覺悟,弘揚的過程也就是讓更多的人也證得覺悟。弘揚佛法的途徑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和廣印經書,經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佛經是一切衆生的法身父母,想要證得佛果,必要信照經典所說的去行持,所以在自身修學過程中,一定要廣宣流布佛陀的經教,才能使佛法之光永放光輝,讓一切衆生悟入佛知佛見。利益衆生的方法不勝枚舉,總之能讓衆生解除根本煩惱痛苦的方式方法,都可謂是利益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