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孝在曆史上的影響(周桂钿)

  孝在曆史上的影響

  

  周桂钿

  孝在曆史上有過不同的命運,先秦儒家講孝,不象漢代那樣由統治者來講,以孝治天下,每位皇帝的谥號前面都加一個“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這雖然只是形式,也很重要。另外,當時有所謂“舉孝廉”,就是推舉孝子和廉吏當官。當時人認爲,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怎麼會愛別人呢?沒有愛別人的仁愛思想,怎麼能做好官呢?現在那些跑官的人,他們會將跑官所花的時間、精力、金錢用在爲人民做好事上嗎?這種人當官,不能“造福一方”,只能爲害一方!漢唐時代都設有“孝悌力田科”,清代還有“孝廉方正科”,曆朝都有選拔孝子做官的傳統,因爲人們都認爲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

  漢時流行的《孝經》是“五經”之外的“經”。誰可以當帝位的繼承人,學習過《孝經》,也成爲一條成立的理由。例如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上奏說:“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有诏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善事業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後,奉承祖宗,子萬姓。”(《漢書·宣帝紀》)病已就是漢宣帝。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引了《孝經》中的話:“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這些說法成爲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動力之一。

  東漢時代,在浙江出現兩位特殊人物:一是哲學家王充,著有《論衡》一書流傳至今。《論衡》中表現出的科學精神至今還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令有現代科學思想的人看了,也會感歎不已。另一是孝女曹娥,父溺江而死,十四歲的她沿江尋屍,七日不見,就投江自殺。後來在江上發現她負父屍浮出。這就被稱爲孝女,並將此江命名爲“曹娥江”。王充是哲學家,是智慧的象征,曹娥是孝女,是道德的代表。王充在前,曹娥在後,同在一個東漢時代,同在浙江,相距不遠。

  有一年,我到浙江講學,主人熱情好客,問我到浙江有什麼願望,我說我是研究王充的,想看一看王充的墓。主人就親自開車,冒著大雨,帶我去參觀王充墓。在一片茶園中留出一塊約有半畝地,建一個墳墓,立有省、縣兩級的“重點保護”的牌子。與世界曆史上頂級科學家張衡的墓(在荒草叢中保留一坯黃土)相比,也不算太差了。但是,我們在回程的途中,順路參觀一下曹娥廟,那就大不一樣了。曹娥廟是一個古建築群,琉璃瓦金碧輝煌,頗爲壯觀。大殿叁進,還有東殿與西殿,名人、政要的題字、題匾、對聯,相當的多。當然還有一塊特別有名的《曹娥碑》,由于上了《叁國演義》,名聲大噪。因有曹操、楊修與“黃絹幼婦”,給讀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有明代董其昌的楹聯:“渺渺予懷嘗思所求乎子何事,洋洋如在試問無忝爾生幾人。”清代狀元劉春霖的對聯:“百行孝爲先,至性感人余熱淚;大江流不盡,夕陽終古咽寒濤。”民國戴傳賢對聯:“千秋廟祀彰靈孝,萬古江流著大名。”王孝赉的對聯比較長,上聯是“二千年廟貌重新,孝崇廟典,女受廟封,炎漢以來,一廟累朝褒孝女;”下聯是“百十裏江流依舊,曹稱江姓,娥易江名,虞舜而後,半江終古屬曹娥。”兩相比較,天壤之別。這說明中國傳統重視智慧,更重視道德。所以講培養人才全面發展,講德智體,總是將德放在首位。講“叁不朽”,也是“立德不朽”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立功不朽”和“立言不朽”。孝是德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于是,人們重視突出孝德的曹娥,大大超過能立言、有智慧的王充。這只能說有主次之分,並不能據此說明中國有“反智”的傳統。中國人很重視智慧,對諸葛亮的崇拜,就是明顯的例子。

  《光明日報》2004年9月6日趙偉平與潘劍凱合作的報道《現代教育還要“崇孝”嗎——浙江省上虞市大力加強未成年人孝德教育》, 文中介紹了退休教師鄭桂明倡導孝德的事迹。“二十四孝”之首虞舜和曹娥的故事都發生在上虞市這裏。文章明確提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實踐證明少年兒童經過孝的教育以後,變懂事了。過去將孝敬父母看成是封建主義的東西,有失偏頗。

  孝德在中國影響之深,可以說無與倫比。在中國以外,孝德也有很大的影響。日本關西大學綜合圖書館裏有許多名教授、名學者的文庫。其中有玄武洞文庫,是一個孝子企業家所捐的藏書。他所收集的《孝經》各種版本達483種,570冊,是全日本最全的,也可能是全世界最全的。一冊目錄書名《家藏孝經類簡名目錄稿》,編者是田結莊金治氏,于昭和12年在大阪的玄武洞文庫出版。《漢書·藝文志》著錄以後,可以見到的有孔安國(漢)傳、鄭玄(漢)注、劉炫(隋)述義、玄宗(唐)禦注、元行沖(唐)疏、邢昺(宋)正義、司馬光(宋)指解、朱子(宋)刊誤、董鼎(元)大義、江元祚(明)大全、阮元(清)校勘記等。《孝經》傳到日本的年代,據林秀一博士的《日本孝經年譜》考證,推古天皇12年即公元604年的十七條憲法中引用了《孝經》的話,說明在六七世紀的隋唐之前已經傳入日本。日本學者還根據《二十四孝》,編寫日本的《二十四不孝》。

  現在有的佛教法師也在講孝。例如慧天法師講述,陳聰德居士整理的《淨話》中就有《孝親頌》的內容,其中提到“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恩賜。”“孝心是宇宙人間,永恒的真理。”有居士印《孝學頌》,其中“青少年福智十善法”,第一法就是“孝順父母”。佛教也提倡孝德。猶太人第二部聖經《塔木德》中也有關于“孝敬父母”的內容,也認爲父母有不適當的要求,兒子可以拒絕,不提倡盲從。

  

  摘自《儒學論壇》

✿ 继续阅读 ▪ 香河大安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