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智者大師別傳》有感(惟嚴)

  讀《智者大師別傳》有感 

  惟嚴

  已是深秋,菊花正迎著寒風怒放,似乎要將清香、自由、堅強充塞整個宇宙,窗前的青竹在斑駁交錯的路燈下搖曳,連空氣也是涼的。偶擡頭,西花園中依稀已有沙沙作響的落葉飄零;皎潔的月光啊,灑向大地,包括我那小小的僧窗……

  遙想當初,年輕的我們,爲了開采自性,使生命釋放出最美麗而聖潔的光輝,帶著對佛法的無限敬仰,舍棄世俗的浪漫和奢華,毅然決然地邁入清寂的僧團。然而,許多人在所處的僧團與自己之間,找不到一個平衡點。身邊的同學,頻繁地流動,昨天還同座聽法,今日就聽到她退學的消息!青蔥年少的心,真的是既有著無限的抱負與志向,也夾雜著浮躁與輕狂,如何分得清它們之間的是與非

  對于其中的原因,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最近,當我讀到《智者大師別傳》時,大師發心求道的事迹一幕一幕在思想的空間裏放演,我似乎明白了什麼。

  大師一生清苦坎坷,但卻輝煌燦爛;孤標獨立,而又灑脫自在。其風格與內涵,無不令人欽佩之至。從修持的角度看,有重要的叁個階段:“大蘇妙悟”、“靈山親承”和“華頂降魔”。

  智者大師人生第一個著名的轉折是“大蘇妙悟”。智顗初出家,讀誦大乘,進修方等忏,日夜勤行不綴。大師誦到《法華經》 “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一句時,身心豁然,寂而入定。若高輝之臨幽谷,似長岡之遊太虛。他將自己所證報告慧思大師。師歎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

  自智者大師得初旋陀羅尼後,晝夜進習,功逾百年,問一知十,觀慧無礙。于是大張教網,代師講《大品般若經》,辯類懸河,卷舒稱會,聽衆咨詢,悉能應辯自如。慧思大師持如意臨席,以法相付。令秉法逗緣,傳燈化物。可謂是智者大師生命是第二次轉折——“靈山親承。”

  教理與實踐相結合,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程。此一路非但清寂孤獨,且多坎坷風雨。內魔、外魔、煩惱魔,種種阻礙,種種考驗,是何其艱難!但是出家了就只有此路通往涅槃,能得解脫。智者大師擺脫俗務,獨上華頂。禅思定中,外魔來擾, “忽于後夜,大風拔木,雷震動山,魑魅千群,一形百狀,或頭戴龍虺,或口出星火,形如黑雲,聲如霹雳,瞬忽轉變,不可稱計”……是何等的可怖啊!大師于此逼迫之境,安心空寂.湛然不動。這正是他修道曆程的第叁個轉折點——“華頂降魔”。

  從此之後,大師內充愉樂,外足忘憂;披雲飲泉之際,不離妙慧深禅;著書立說之時,開張自利利他的事業。終成一代佛法門雄傑,宗門時匠。

  所以,我想我們爲什麼被浮燥的世俗所驅使和迷惑,就是因爲沒有在初發心之後,繼續精進的修習正見的緣故!古人雲:“發心如初,成佛有余”。就讓我們的道心,在寒風中傲然獨放吧。

  摘自 《普陀山佛教》2012年第3期

✿ 继续阅读 ▪ 一張白紙(果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