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之“氣”苦

  生命之“氣”苦

  心律法師

  古代的文人雅士,豪傑志士,都很重氣節。于是,就有了“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志士不飲盜泉之水”的典故,“不爲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直爲後人欽佩。

  李清照以一女子,“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壯,全然不遜于須眉。

  有曲子就贊這氣的好處:

  “一自混元開辟,陰陽二字成功。

  含爲元氣散爲風,萬物得之萌動。

  但看生身六尺,喉間叁寸流通。

  財和酒色盡包籠,無氣誰人享用?”

  但也有人說,如果項羽能忍下一時之氣,渡過烏江,楚漢之爭還不一定誰勝誰負呢,也許,曆史就得改寫,漢室江山壓根就不會存在。這當然只是假設,但另有一些相反的例子,卻足以證明:沒有“忍”,就沒有他們的成功。

  吳越之爭時,越王勾踐如果不能忍,估計只能是以吳國戰俘的身份自殺身亡了;可他卻一忍數年,臥薪嘗膽,終于越甲吞吳,將吳王夫差打敗。

  楚漢之爭的關鍵人物韓信,如果忍不下胯下之辱,也許當時就被打殘了,哪來後面的“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奠定漢室江山?

  以上的例子,都是極致的,不屬于普通大衆。

  一般人不會只因爲“盜泉”的名字而忍受饑渴,也無法不爲五鬥米折腰,要生存就必須低下頭來。也正因爲人們很難做到,所以才有了這些道德標杆。

  而佛家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且看這則記載在《古尊宿語錄》中的問答:

  寒山問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問:“如果世間有人無端的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厭惡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說:“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心律開示:“氣”有多種。作爲是奮發向上精神的“氣”,人應該有這種“氣”,有豁達開朗的涵養。如果作爲病“氣”,爲個人私利天天生氣,必然會傷及五髒,這就是所謂“氣爲百病之首”,指的是不正常的性情可以導致疾病。而對于非禮之言、非禮之人等“氣”,則可不理、不見、不聞,當可正氣充沛 頤養天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