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P3

  ..續本文上一頁是同等的重要,那我們爲什麼只尊重佛陀而不尊重衆生呢?

  · 當我們以正面心態去修行,即使做世間瑣事,也會成爲獲得解脫的緣;當我們以負面心態去修行,即使行佛教事業,也會成爲墮落惡趣的因。

  · 學佛時間越久,修行功夫越高,越應該將煩惱、執著、習氣徹底降伏和斷除,同時,愛心和智慧得到無限提升。然而,有些人往往是背道而馳,煩惱比沒有學佛人更熾盛,內心的執著和習氣比沒有開始修行時更嚴重。原因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缺乏了正知正見,于是所學所修的一切,反而成爲增長邪知邪見的助緣。

  · 非常幸運,我們開始學佛並修行了,這不意味著從此我們比任何人更特殊。越是學習體會佛法,就越應該接受、包容一切,尊重、恒順一切,而不能因爲我們是學佛人、修行人,就要讓他人尊重恒順我們。我們學佛修行的唯一目的,並非是爲了比別人偉大,而是爲了更無私地奉獻和更好地服務于衆生,並充滿愛心與和諧。

  · 每個衆生都具佛性,然而衆生的佛性被無明煩惱遮住,就像太陽被烏雲遮住一般。只有通過實修實證才能夠將自己的本能發揮出來,將如同太陽一般的佛性展現出來。成佛並不是說我們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也不是得到一些沒有得到過的東西,而是我們心中原有的潛能全然的顯露,也是我們的心徹底清淨。

  · 學佛是爲了覺悟宇宙人生的真谛,長養慈悲和了達智慧的真理。學佛不是注重表相的東西,更不是沈迷在修學佛法的表面形式上。作爲一個佛弟子,做人的修養、品格要一天比一天提升,自己內心的煩惱、妄想要一天比一天減少,斷除煩惱和增上功德,這才是修行的目的。

  · 具有上品之信心者,會得到叁寶之上等的悲憫與加持;具有中品之信心者,會得到叁寶之中等的悲憫與加持;具有下品之信心者,會得到叁寶之下等的悲憫與加持;根本沒有信心之人,得不到叁寶之絲毫的悲憫與加持。

  · 佛陀在《指示無增無減性經》雲:“舍利子,此法義,是佛之行境,是佛之所悟;舍利子,此法義,就算是一切的聲聞、緣覺,通過自己的智慧,都不可能清淨正確地明了、見到、思維,就更不用說那些普通衆生了。除了通過對佛的信心能夠證悟此法義而外,別無他法;舍利子,真正了義法義,只能通過信心來證悟。”

  · 對上師叁寶無僞的信心,是啓迪智慧寶藏的先決條件,是證得心之本性的根本因素,佛陀在經中雲:“勝義谛宜依信心而證悟。”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說:“自生諸勝義,唯信即可證。”《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

  · 信心就像太陽,上師叁寶的功德猶如雪山,上師叁寶的加持就像流水。正如具德上師帕摩竹巴在《大手印五支證道歌》中說:“像雪山一樣的上師四身上/如果虔誠心的陽光不照的話/加持的水就不會流出來/所以,請用專注的心去修持此虔誠。”

  · 無論世界如何改變,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我們對叁寶的堅定信心決不動搖;無論我們身處順境,還是正在遭遇逆境,我們對因果的深信也決不會受到影響。因爲對上師叁寶的虔誠和對因果輪回的深信,是起初由心的深處生起,中間與佛教真理相伴,最終與究竟實相合一的。

  · 當今時代的人們缺乏的並不是佛教的知識和理論,而真正缺乏的是對叁寶的無僞信心和對因果的深信不疑。這才是我們無法成就的根本原因。

  · 降伏煩惱應從少欲知足做起,過度的欲望會導向貪婪——一種極度擴張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實際的期盼。想要矯正貪婪,需要從內在的滿足開始。若能做到少欲與知足有什麼好處呢?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沒有痛苦,無有疲勞,還會獲得身心自在。正如《涅槃經》中說:“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 富有的人常常爲管理錢財而煩惱;貧困的人往往爲尋求生計而煩惱;老年人經常爲養老治病而煩惱;年少的人往往爲學習成績而煩惱。畢竟是處于輪回,無論貧富貴賤,還是男女老少,都各有各的執著、煩惱和痛苦。這就是輪回的本質,也是世間的事實。學佛就是爲了讓我們從輪回苦海中徹底獲得解脫並圓滿覺悟。

  · 信與不信,因果就在那裏,或善或惡,與你如影隨形,不離不棄。

  · 信而不修,果報就在那裏,或樂或苦,與你寸步不離,不毀不滅。

  · 修而不悟,輪回就在那裏,或生或死,與你痛苦伴隨,不解不脫。

  · 悟而不度,衆生就在那裏,或父或母,于你恩重如山,不孝不敬。

  · 悟與不悟,佛性就在那裏,或悲或智,與你同體光明,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

  · 學佛人不要以消極的心態,爲逃避責任和現實而選擇修行,而是要以積極的心態,願意追求生命的覺醒之道而選擇修行,畢竟在這一過程中,充滿愛心和內心的覺悟是最大的收獲。

  · 追求精神良藥的智者就像獅子一樣偉大,追逐物質享受的愚人好比狗一般愚昧。當一塊石頭丟過來時,獅子根本不理會石頭,但會觀察石頭是誰丟的;狗根本不會觀察石頭的來源,卻盲目地去追石頭。心,是諸法之根,萬物之源。掌控了心,等于掌控了諸法;通達了心,等于通達了萬物;降伏了心,等于戰勝了一切。

  · 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師而解脫,身軀之病因良藥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覺醒。

  · 家庭親人因彼此關愛而和睦,人際關系因相互真誠而友好,工作事業因把握當下而成功,修行佛法因積福啓慧而成就。酥油之燈因無風而點燃,愛心之燈因無私而明亮;太陽之光因無雲而燦爛,智慧之光因無我而照耀。

  · 以文字般若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觀照般若讓安定的心穩固,以實相般若讓穩固的心發揮功用。

  · 以深信因果、取舍正當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專心行善、珍惜當下讓安定的心穩固,以追求真理、啓迪智慧讓穩固的心發揮功用。

  · 經、律、論叁藏是屬于教法。戒、定、慧叁學是屬于證法。教法以聞思來通達,證法以實修去現證。印度的大成就者世親菩薩說:“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持教法者唯講經,持證法者唯修行。”

  · 簡單了解叁藏和叁學之間的關系。叁藏爲經、律、論,叁學爲戒、定、慧。 律藏、經藏和論藏教如何修持戒律、禅定和智慧。律藏的所诠義是戒學,戒學的能诠句是律藏;經藏的所诠義是定學,定學的能诠句是經藏;論藏的所诠義是慧學,慧學的能诠句是論藏。能诠句:用來表達的法句,所诠義:所表達的法義。

  · 以清規戒律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禅修定力讓安定的心穩固,以證悟智慧讓穩固的心發揮功用。這就是戒、定、慧叁學的修行過程。

  · 以聞思律藏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聞思經藏讓安定的心穩固,以聞思論藏讓穩固的心發揮功用。這就是經、律、論叁藏的聞思過程。

  · 以認識煩惱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降伏煩惱讓安定的心穩固,以根除煩惱讓穩固的心發揮功用。

  · 執著是苦惱的根源,放下執著,才能獲得自在。關于放下執著,有些錯誤的認識,將放棄誤認爲放下,結果是修行越久,越會脫離生活。表面上自以爲是放下,實際上是執上加執,迷上加迷。放下並不等于不能有任何執著,而是因人而異。放下好比爬樓梯,後放前追一般。因爲修行有次第,所以放下也須有次第。

  · 我們從無始以來在此輪回的大苦海中,被貪、嗔、癡叁毒所折磨,被苦苦、壞苦、行苦等叁苦所煎熬,就像一個嚴重得病的患者一樣非常可憐。如果缺乏善知識的引導,也沒有聞、思、修佛法,根本無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也無法證得心的本來面目——自生智慧。

  · 噶舉祖師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內在所起的一切意識, 當不明其性的時候,意識即是無明, 即一切業煩惱之根源;一旦證悟的時候,意識即是自證智慧,善緣的功德都會得以圓滿。究竟的意義中,智慧不可得,一切諸法消融于窮盡之中。”窮盡——空性或者法界之義。

  · 問:怎樣才是正確的修行?答案是:以智慧去淨化自己,以慈悲去感化他人,這才是正確的修行。

  · 只有正確地聞、思、修佛法,才會有體認到諸法空性的智慧,只有體認到諸法空性的智慧,才有能力徹底根除內心的無明。

  · 不貪圖錢財,不追逐名利,只願知足常樂。生起出離心而趨向解脫,是放下對世間瑣事的執著而獲得。

  · 佛陀告訴我們,輪回的一切系列過患、無窮無盡的痛苦,皆是從無明開始,因無明引發。正如第叁世DB法王在《了義大手印》中所說:“從本未有自現迷爲境,由無明故執自明爲我,由二執故流轉于諸有,願斷無明迷亂之根源。”

  · 不執迷科學,不沈醉哲理,只願證悟真谛。聞思佛陀的法教而實修實證,是淨化心靈和啓迪智慧的唯一途徑。

  · 當我散步時,看著地上的落葉,就想:同樣是樹葉,有些掉落在花園裏,有些掉落在草原上,有些掉落在泥塘中,甚至有些掉落于懸崖之下。同樣,地球上的生命就像樹葉,由于各自的業力不同,所去的地方也不一樣,有的往生淨土,有的升入天堂,有的投生爲人,還有的卻墮入惡趣之中。當我看到每一片樹葉時,感到既歡喜又悲傷!

  

《修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我們的內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