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快樂與煩惱
煩惱猶如盜賊,遲早偷走心中的善財。貪欲會偷走知足之財,讓你飽受貪婪之苦;嗔恚會偷走愛心之財,讓你飽受怨恨之苦;愚癡會偷走才智之財,讓你飽受無明之苦;妒忌會偷走隨喜之財,讓你飽受嫉妒之苦;我慢會偷走恭敬之財,讓你飽受消福之苦。學佛,就是認識煩惱;修行,就是解決煩惱;成就,就是戰勝煩惱。
· 當你幸福時,若將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這不叫幸福,而是造業;當你快樂時,若那快樂會導致痛苦,這不叫快樂,而是痛苦尚未成熟;當你富有時,若那財富源于不正當行業,這不叫富裕,而是累債;當你自感聰明,若那聰明用于自私,這不叫聰明,而是愚昧。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因爲不立于惡,所以不生苦。
· 當你幸福時,那幸福是否令人羨慕,要看你的幸福建于何處;當你快樂時,那快樂是否令人贊歎,要看你的快樂能否永久;當你富有時,那富有是否令人尊重,要看你的財富源于何處;當你自感聰明時,那聰明是否令人敬仰,要看你的聰明用于何處。表面上的成功不值得炫耀,成功源于何方,將來會導致什麼才是關鍵。
·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和快樂,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誠懇地願意去播撒幸福和快樂的種子——斷惡行善。所以多數人越尋求幸福和快樂,越會適得其反。這就是生死永無止息的原因,更是痛苦無窮無盡的理由。
· 有時,我們因爲臉上的斑點痘痘而起煩惱,爲了使它們盡快消失而想盡方法。但請想想路邊或失明或肢體殘缺的乞丐吧,這時我們是否會自然生起一顆憐憫之心呢?此時我們還會爲臉上的斑點痘痘而煩惱嗎?由此及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適用這個道理。我們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 我們的快樂源于我們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樂,我們的痛苦源于我們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樂。
· 我們爲什麼會生煩惱?是因爲我們看到衆生的行爲有過失。雖然這個煩惱是因由衆生而緣起,但實際上還是我們自心仍有煩惱的緣故。佛陀的心續已經沒有煩惱,所以他視一切衆生沒有過失,正因爲我們自心有種種染垢,所以才會看到別人的過失。
· 快樂,你希望得到,我希望得到,他、她、它也希望得到;痛苦,你不願承受,我不願承受,他、她、它也不願承受。這就是所謂一切衆生平等的道理。如果我們能真正體會到這個道理的話,就再也不會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了。
· 我們應該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同時,不應該貪執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珍惜自己擁有的人常常會幸福,貪執不屬于自己東西的人,往往會煩惱。
· 佛教告訴我們:當我們幸福和快樂時,要想,這些幸福和快樂並不是實有和永恒,就像天空出現的彩虹既短暫又幻化。同樣,痛苦和憂慮的時候,也要想,這些痛苦和憂慮也是無常且虛幻,就好比夢境中子女夭折一般。無論是我們快樂,還是痛苦,都不應該過度地在乎和執著,而應視爲如幻如夢、幻化無實來看待。
· 現在的不愉快,是過去的執著所致。今日的執著,又會造成明日的麻煩。世間上的任何東西,得到是偶然,最終消失是必然。當我們失去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對它的執著越大,它給我們帶來的煩惱越多,痛苦也越大。
· 看到物質文明的發達,並沒有令我感到驚奇,但發現人們與日俱增的精神壓力,令我深深感懷。
· 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並不一定源于物質文明,而是源于健康、充實的精神世界。
· 當今時代的人們所遇到的問題,並非是饑餓寒冷、居無定所,而是精神崩潰、心靈空虛。我們缺乏的不是物質文明,而是精神良藥。
· 很幸運,我們每一位衆生都平等地擁有追求究竟快樂的權力,也都平等地具有達到究竟快樂的潛能。非常可惜的是,我們往往將眼前的快樂當做究竟快樂來看待,而失去了獲得究竟快樂的機會。究竟的快樂不在外境,而在內心。內心的祥和、安甯、喜悅、慈悲和智慧,皆是由內往外釋放的,而不是靠外境求來。
· 一般說來,一切衆生都希望自己得到幸福和快樂,諸佛菩薩們也希望衆生獲得幸福和快樂。雖然是同一個目標,然而標准卻有所不同。凡夫衆生想得到的幸福和快樂,是眼前的、暫時的、物質上的和虛幻的幸福和快樂,而佛菩薩們希望衆生得到的幸福和快樂,是長遠的、永恒的、精神上的和真實的幸福和快樂。
· 我們凡夫只怕遭受痛苦,而不怕造惡業,其結果不但尚未遠離痛苦,反而破壞了自己的幸福和快樂;聖者只怕造惡業,而不怕受痛苦,其結果不但尚未遭遇痛苦,反而成辦了自利利他的偉大事業。凡夫由于取舍顛倒,其結果適得其反;聖者由于取舍如法,其結果如願以償。
· 當我們遇到現象時,如果能做到不分別和不執著,那麼現象就會成爲我們獲得幸福和快樂的助緣;如果我們總是對現象進行分別和執著,那麼現象就會成爲我們遭受痛苦和煩惱的因素了。
· 當我們遇到外境時,它給我們帶來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愉快還是煩惱,都取決于自己內在的心態。分別念少,執著輕的人,即使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也會很從容、善巧地化解,並從中體現出他的寬容和智慧;分別念大,執著強的人,哪怕是遇到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使他煩悶憂郁,並導致發生害人害己的事。
· 當我們愉快時,愉快的原因,並不意味著放棄了世間的鎖事,而是對它的看破和放下; 當我們煩惱時,煩惱的原因,並不意味著現象對我們的幹擾,而是對它的分別和執著。
· 當我們快樂時,快樂的原因,並不是因爲我們多擁有了什麼,而是減少了一些煩惱和執著;當我們痛苦時,痛苦的原因,並不是因爲我們缺乏了什麼,而是增加了一些自私和欲望。
· 我們往往將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不但絲毫沒有體會他人的感受,也沒有絲毫憐憫之心,反而自以爲是地期盼著更加美好的明天,難道最終的結果不會適得其反嗎?寂天菩薩曾說過:“人人都不想吃苦,但卻自作吃苦;人人都向往幸福快樂,但與自我爲敵,破壞自己的幸福和快樂。”
· 如果我們能把握到每一刻的當下,且保持覺醒、珍惜擁有,並以感恩之心去善待周圍的一切的話,幸福在我們的身邊,快樂在我們的心間,成就在我們的掌中。
· 快樂和幸福來自真理。真理並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內心。然而,內在的真理,並非人人都能靠自己得到體認,而是要依止有緣的善知識,才能體認到內在心的本來面目。我們具備追求真理的條件,若不追求真理的話,失去了生爲人類的高級思維的價值,豈不是非常可惜的事?這跟其他的動物有什麼兩樣呢?
· 幸福與快樂並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內心。我們卻忙個不停地向外尋找快樂,反而離快樂越來越遙遠。這好比,從前有一個人天生頭上就長出一顆珠寶,但他自己不知道自己頭上有珠寶,也沒有人告訴過他這件事,他就不停地往外尋找珠寶,最後連自己頭上的珠寶都被強盜取走一般,我們多麼的愚癡啊!
· 我們的繁忙並不在利益他人的事情上,而是在利益自己的事情上,所以忙的最終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佛陀曾經很清楚地告訴過我們:幸福和快樂源于利益他人,痛苦和憂慮源于利益自己。無著菩薩也說:“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故于自樂他痛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 如今大家從生到死一直忙個不停: 幼年時爲玩耍和遊戲而忙;中年時爲感情和工作而忙; 晚年時爲養老和治療而忙。然而, 最終除了滿臉皺紋和精神空虛外,我們還能擁有什麼呢?所謂人生的幸福和快樂是指什麼呢?我們忙的意義又在何處?
· 我們應該以真誠和包容心,來善待他人;以善巧和智慧心,來處理事情;以慷慨和無私心,來善用財物。如果我們生活的點滴中能做到如此,無論遇到什麼人、什麼事和什麼物,都會給我們帶來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