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彌陀”。于是乎,佛菩薩聖誕等宗教節日也逐漸成爲社會普遍接受的民俗節日。
其中,尤以臘八節和盂蘭盆會的影響爲最。國人有很強的孝道觀念,但這種孝是建立于倫理綱常之上,而佛教所提倡的孝親則著重于報恩,可以說是更究竟的盡孝方式。
此外,國人的很多道德觀念也深受佛教影響,如因果報應的觀念等等。維系社會安定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法律,一是通過道德。在世界各民族中,宗教都是道德建立的基石,以此維系人類社會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在阿拉伯國家,依伊斯蘭教建立其道德基礎;歐美國家,依基督教建立其道德基礎;亞洲國家,則依儒教、佛教建立其道德基礎。
基本的道德信條其實很簡單,如佛教的五戒,基督教的八戒,是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社會雖然在不斷發展,人性卻沒有太大的變化。人類對外部世界展開了種種探索,並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但對自身的生命依然無知。古人存在的問題,今天也一樣存在。人性中的貪、嗔、癡煩惱,和兩千多年前佛陀時代的人們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我覺得,人性的弱點在今天更爲張揚。從整體來看,現代人的欲望或許比以往任何時代的人更大,也更貪婪。古人崇尚的是哲學,是精神追求。而現代人崇尚的是金錢,是物質享樂。我們知道,哲學代表了智慧,而經濟只能代表物質的繁榮。此外,整個社會對演藝明星、快餐文化的崇尚,又說明了什麼?只能說明他們沈迷的是聲色犬馬,這正是古聖先賢呵斥的生活方式。這樣一種價值取向,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反映了思想的倒退而非進步。
宗教的戒律,是針對人性弱點而建立的。古今中外的犯罪現象,無非是殺盜淫妄,不同的只是犯罪手段有所改變。以刀砍人和以武器傷人有什麼不同呢?不同的只是後者殺傷力更大,但不能說明人性有什麼變化。而佛教提倡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就是爲了從根本上消除犯罪現象産生的根源。
或許有人會覺得,建立幾條規範很簡單,任何一個人或單位都可以建立相應的製度。那麼,宗教戒律的特殊性又在哪裏呢?就在于它有強大的後盾。我們知道,建立規範很容易,但使大家共同遵守這一規範就不容易了。只有當規範成爲法律時,才會具有一定威力。但法律的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總會有漏洞可鑽。即使法律能發現並製裁所有的犯罪現象,但法律發生作用時,對社會已經構成破壞。更何況,法律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還取決于執法者是否公正等諸多因素。而宗教戒律是根植于信仰之上,根植于對神的敬畏,對因果規律的敬畏。神是無所不在的,因果規律也是遍一切處的。有了這樣的認知,持戒就是自覺行爲,絕不會存有僥幸心理。而宗教信條就象一個無形的警察,隨時都在我們心中站崗,監督著我們的起心動念,監督著我們的言行舉止。
佛教的因果觀爲叁世論,即生命有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現有的人生是過去生命的延續,而死亡也只是這一期色身的衰敗,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唯物論者則是一世論,生命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這種“人死如燈滅”的觀點,很容易使人無所畏懼。既然生命只是那麼短短幾十年,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又有什麼區別?當然,對社會來說意義是不同的,流芳千古的是造福人類者,遺臭萬年的是危害他人者。但這種不同對個體生命卻沒有意義,所以斷滅論會使人們變得非常功利,並導致享樂主義和自私自利的泛濫。假如沒有神祗或因果觀念的約束,只要權利大到可以不受法律製裁,或狂妄地蔑視法律,必然會爲所欲爲。
所以說,宗教信仰是維護社會安定的基本力量。在當今這個全球一體化的社會,我們更需要尋找一種可行的全球道德規範。有些傳統宗教排他性較強,或與現實人生距離較大。而佛教,則是立足于現實人生並具有包容性的宗教。更使人容易接受的是,佛教認爲自利與利他是統一的。凡夫難免有我執,因而做每件事都會有利益的考量。如果象儒家那樣將利與義對立起來,很難使人堅守這一道德信條。建國幾十年來,一直在提倡“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這也正是佛教所提倡的菩薩道精神。但如果意識不到“爲人民服務”的意義所在,這種服務能持之以恒嗎?事實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
相比之下,佛教道德的可行性更強,因爲它是結合利益對道德行爲進行界定。衡量一種行爲是否符合道德規範,就要看它是否對自他雙方都真正有益。同時,它不僅能使我們獲得眼前利益,更能使我們獲得長遠利益。在很多人的感覺中,利益他人似乎必須以損失個人利益爲前提。而佛教卻認爲,凡是有利于別人的行爲,必然有利于自己。當然,可能需要暫時付出一些,但這一善行會給未來生命帶來百千倍的回報。就象播下的一粒種子,會結出累累碩果。結果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來生或更久,因緣成熟時一定會得到回報,正所謂功不唐捐。
或許有人會對此産生懷疑:萬一善有善報只是空洞的安慰,是永不兌現的許諾呢?對于凡夫來說,總是希望馬上見到結果才肯確信。其實,結果並非都需要等那麼久。善行能使我們內心善的種子得到滋養,所以在付出的當下,就會使我們的心靈得益。這正是佛教對于因果報應的更重要的诠釋。其實,我們在行善時不必關注外在的報應,那只是行善的副産品。真正的利益,在于我們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素質的提升,而這一結果與行善是同步的,是當下就能感受到的。我們做什麼,心靈就會有什麼改變;做多少,就改變多少。
五、人生的幸福
生命是習慣的積累。每個人來到世界時,生命起點都不相同,性格品行也大相徑庭。俗話說,“叁歲看一生”。在一個沒有生活曆練的孩子身上就存在種種不同表現,或慈悲、或殘忍,或愚笨、或聰明,或貪婪、或淡泊,等等,不一而足。原因何在?正因爲今生是過去生命的延續,還帶著以往的種種習性。以貪爲例,貪一次並不可怕,如果繼續不斷地貪,每貪一次,生命中貪的力量就會得到張揚,貪的種子就會得到滋養,久而久之,貪就會成爲人性中最強大的力量,使其成爲地道的貪性人。反過來說,一個有愛心的人,看到世間苦難就産生悲心,如此不斷長養生命中慈悲的種子,當慈悲發展爲人性中最強大的力量時,就會將我們帶入不斷增上的良性循環之中。
人性包括各種不同的因素。佛法認爲,衆生與衆生是平等的,衆生與佛陀也是平等的。爲什麼現實中的我們會表現出那麼大的差異呢?而和佛陀相比,更有著難以逾越的天壤之別呢?正是因爲每個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張揚了不同的方面。當一種力量具有壓倒一切的優勢時,其它力量便會相應萎縮。在我們的生命中,善惡雙方一直在不斷爭鬥,不斷發展自身勢力。而我們自己就是提供給養的人,我們究竟希望哪一方獲勝呢?
幸福的根本是什麼?就在于良好的心態。因爲外在的一切都會變化,家庭會解體,財富會失去。尤其是今天這個全球化的世界,影響命運發展的因素已經越來越多,包括有形的、無形的,直接的、間接的。
過去,很多人一輩子生活在小山村或小城市中,信息非常閉塞,甚至鄰村發生些什麼事都不知道。而在今天這個時代,一場“9·11”事件,卻對整個世界構成了巨大影響。因爲世界已是聯系非常緊密的整體,我們不知道何時會出現什麼意外幹擾自己的生活。可能走在路上突然被車撞倒了,可能不慎感染了致命疾病,當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之後,潛在的意外也越來越多。
我覺得,未來能否獲得幸福,關鍵取決于心理素質。面對世間的風雲變化,始終保持坦然淡定、寵辱不驚的心態。如果具備這一點,走到哪裏都能立于不敗之地。在東南亞金融風波中,不少人因爲這一挫折精神失常乃至自尋短見,但也有不少人安然度過了這一劫難。爲什麼在同樣的社會變故中,人們所受到的傷害完全不同呢?就在于能否正確看待財富,在于對財富的執著程度。環境對人構成的傷害,與我們在乎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在乎,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執著。對感情特別執著的人,失戀就是傷害他的利刃。對事業特別執著的人,事業失敗就是摧毀他的滅頂之災。如果把這些得失看得很淡,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構成很大的傷害。
其實,幸福生活可以很簡單,未必一定要多麼富有。不少人富有得沒時間享受,那種富有只是給別人看的。是不是在別人羨慕的目光中就能得到幸福?如果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很幸福,而他自已卻覺得痛苦,那麼他是幸福還是痛苦?如果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很富有,而他自己還感覺很貧窮,那麼他是富有還是貧窮?人們常常將物質作爲幸福的保障,實際上,幸福只是個人的感覺,因爲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心態中。有些人生活清貧,卻怡然自得;有些人雖錦衣玉食,卻煩惱重重。十萬就能幸福嗎?一百萬就能幸福嗎?我們也不能爲此劃定一個標准。可見,幸福無法具體地量化。
幸福的生活是健康的。如果爲了賺錢把自己變成一個工具,這種生活健康嗎?有些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雖然不發達,但人們都很快樂,勞動時也在引吭高歌。相比之下,他們顯然比我們更懂得享受生活。我們現在所說的現代化,基本是一種全盤的西化,結果使世界變得千篇一律。每一個現代化城市,都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和各種噪音,人爲地將人與大自然隔絕開來。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環境裏,人很容易變得急功近利。
六、“空”的智慧
佛教所說的“空”,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智慧。常人所理解的空,就是什麼都沒有,其實並非如此。“空”,是對存在的一種智慧诠釋。《心經》是佛教最短的一部經典,只有二百六十多字,但內涵極爲深厚。其中,被人引用最多的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公式。“色”代表了物質的存在,我們不能離開存在的現象來認識空,存在的當下就是空。我們對“空”的理解,要和因果的理論結合起來。
佛教對人生的解釋,可歸納爲“因緣因果”四個字。也就是說,世界的一切存在和敗壞,都是因緣決定的,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法”代表存在的一切,它們都是因緣決定的。因緣也就是條件,其中,因是主要條件,緣是次要條件。除了這些條件的和合,我們找不到真實不變的存在。比如眼前這張桌子。“桌子”是個假名,是爲交流需要而約定俗成的一個概念。除了這個假名,桌子本身只是一堆材料的組合,是木板、鐵釘、油漆、人工等衆多條件和合之後形成。離開這些條件,哪有什麼桌子?可見,桌子不過是因緣的假象。其中的每一種條件,又由衆多條件構成,比如木頭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等等。
佛教所說的“空”,是“緣起性空”。否定有獨存、不變的事物存在,一切都是條件決定,而不是自己決定,桌子沒有自己,我們也沒有自己。依此類推,世上萬事萬物莫不是因緣和合的假相,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假有”。所謂“假”,是要我們遠離有和空的兩邊:桌子雖非固定不變的有,但假相宛然。如果認爲完全沒有,那是斷滅見;如果認爲固定不變,又落入常見。而佛教對世界的認識,是中道的認識,是遠離斷、常二邊的真實認識。
佛陀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一個認識世界的公式:“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同樣的道理,所謂桌子,即非桌子,是名桌子。桌子只是因緣的假象,並無固定不變的實質,後由我們爲其安立桌子的名稱,如此而已。所以說,任何事物的存在既是有,也是空。空的是我們賦于它的諸多內涵:這個桌子好看不好看,喜歡不喜歡,有價值沒價值。這些所謂的評判都是我們賦予它的,在不同的人看來,價值會有很大區別。至于是否好看或喜歡,則和人的好惡和情緒有關,我們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對象中,然後執著它。佛教所說的“空”,正是幫助我們透視事物的真相,透視因緣的假象。
從佛法修行上說,“空”主要是破除“我執”。人最大的特點是處處以自我爲中心。佛教認爲,一切煩惱和罪惡皆根源于對自我的執著。如果一個人總想著個人得失,必定活得特別痛苦。我們可以這樣去觀察,如果一個人處處爲大家著想,很少考慮自己,一定過得很開心、很安然。
世界是無限的,宇宙是無限的。那麼,人究竟有沒有能力認識世界和宇宙呢?佛法認爲,我們的心也是無限的,若是能開發出心性中無限的層面,自然可以認識無限。但強烈的“我執”,卻使我們的心從無限變成有限,甚至是極爲有限的一點點。從唯識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都是活在這個屬于自己的世界中。有些人的世界很狹窄,有些人的世界很開闊。這個世界有多大,就取決于我們自己。有些人一心撲在某人身上,那個人就是他的世界;有些人一心撲在家庭上,那個家就是他的世界;有些人一心撲在事業上,那個事業就是他的世界。
佛教關于“空”的認識,作用就在于幫助我們打破“我執”,使有限回歸無限。因爲“我執”,使人世充滿了無盡的煩惱和痛苦,一旦打破“我執”,生命就會回歸到原初的自然狀態,成爲一個自在的人。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成佛,就是開發生命中所具有的無量智慧、無量光明、無量功德。我們的心本和太虛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但現在,卻局限于由我執構建的非常狹隘的境界中。學佛修行,就是要粉碎“我執”建立起來的城堡,將生命寶藏開發出來。整個佛法的修行,就是破除“我執”的過程。禅宗中所說的開悟,正是打開生命寶藏的鑰匙。
七、結說
在座的同學們會有許多知識,如曆史知識、文學知識、哲學知識等等。但所有知識中最根本的,是做人的知識,認識自我的知識。知識有如大海,任何人都不可能擁有全部,缺乏其中的某一種,對我們的生活並不會構成太大影響。但我們不能不做人,不能缺乏做人的知識。因爲做人不可以請假,也不可以退休。認識生命,才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懂得如何做人,才是任何人必不可少的知識。西方哲學將“認識你自己”作爲最高境界,如果不了解自己,只懂得向外追求,只懂得賺錢、做學問,根本不可能獲得幸福。
現代教育重視實際技能和知識掌握,卻對做人的知識重視不夠。結果使很多人面對人生困惑時手足無措,乃至病急亂投醫。*輪功的信徒中,博士、碩士比比皆是。所以,得到一個高學曆,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認識了人生。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要把今生幾十年過好也不容易,何況生命還有無盡的未來。
現代人太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念。尤其是學文科的同學,更應該了解傳統文化、了解佛教。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念,才會有良好的心態,才可能有美好的明天。
2004年10月修訂版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