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的功德

  我們在佛經中常看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既是生起菩提心的重要方法,又是菩提心的本質。菩提心需要具備很多因緣才會産生。《十法經》中講生起菩提心具有四種方法:

   一、見到菩提心的功德

   二、對如來生起虔敬之心

   叁、看到衆生的苦難

   四、得到善知識的正確引導

  《菩薩地論》中講發菩提心的四因:

  一、因具足圓滿菩薩種性的緣故,而發起菩提心。

  二、因佛陀、菩薩及善知識的攝受而發起菩提心。

  叁、因看見衆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發起菩提心。

  四、于遠劫的輪回苦痛及菩薩的種種無間難行苦行心無怯弱、勇志無畏,因而發菩提心。

  其它佛經當中也講到菩提心具有四因:

  一、佛及化身之所勸請

  二、聞菩提心利益功德

  叁、存心悲憫無怙衆生

  四、聞佛功德心生歡喜

  第一,見到菩提心的功德非常重要。在修持四無量心或發起菩提心的實際修行當中,經常思維菩提心的功德極其重要。雖然大乘經典中都提到菩提心的內容,但單獨詳細講解菩提心功德的部分不容易找到,因爲佛法深廣,法門衆多,所以我建議大家多看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其中第一品講的都是關于菩提心的功德。關于菩提心是所有善業當中最殊勝的論述,《入行論》是這樣說的:

  看啊!世人的善行全然脆弱,

  除了圓滿的菩提心之外,

  什麼也不能夠抗拒

  惡念的強大力量。

  諸佛菩薩經過多劫的深思探討,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菩提心對衆生獲得成就是最有利益的。《入行論》中說:

  大威德的諸佛經過多劫思維,

  發覺只有菩提心,

  能夠救度無量無邊的衆生,

  引領他們獲得最殊勝的安了。

  菩提心具有叁大功德:能毀滅衆生的身體痛苦;能去除衆生心中的不安;能給予衆生世出世間的永恒快樂。因此應該恒常修持菩提心。《入行論》中說:

  若想滅除自己生命中的憂苦,

  並解脫衆生的痛苦,

  若想贏得這種殊勝的美善,

  就應永不舍棄菩提心。

   系縛在生死牢獄中的苦難有情,只要生起刹那間的世俗菩提心,名譽上就立刻可以尊稱爲如來之子,意義上世間的人天都應該向他頂禮!《入行論》還說:

  生死牢獄中的苦難衆生,

  若生起菩提心,

  在那一瞬間就是諸佛如來之子,

  應得人天禮敬。

  又以六種比喻來說明菩提心的利益:

  一、冶金喻說明能得佛果

  二、珍寶喻說明意義之大

  叁、具果樹喻說明善根不滅而增長

  四、勇士護送喻說明勝伏決定罪

  五、劫末火喻說明消盡不定罪

  六、此未說者余經細釋

  第二,對如來升起虔敬之心非常重要。我們應多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傳記,譬如: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在這個世間示現了十二相成道來弘法利生。十二相成道是指化身佛所示現一生經曆的十二件大事:兜率降世、入住母胎、圓滿誕生、不年嬉戲、受用刀眷、從家出家、行苦難行、趨金剛座、調伏魔軍、成正等覺、轉妙*輪和入大涅槃。

  第叁,體會到衆生的痛苦特別重要。雖然我們沒有神通,看不到地獄道及餓鬼道的痛苦,但我們卻可以從佛經和論典中有所體會,可以親眼看到畜生道的痛苦。我們既可以通過看《動物世界》等節目中動物間的相互殘殺,弱肉強食來體會它們的痛苦,又可以在屠宰場或海鮮市場上體會它們的痛苦。在人道中我們更能看到很多痛苦的情境,比如沒有錢財的乞丐、長期受苦的病人、失去手腳的殘疾人、無依無靠的老人等等。小時侯我經常看到很多高僧大德們都去醫院看望各種各樣的病人,後來理解到他們去醫院是在從病人的身上修持菩提心。

  第四,依止具德上師或親近善知識特別重要,因爲他們具備修持菩提心的竅訣。阿底峽尊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尊者在綠度母的授記指導下,爲了接受修持菩提心的傳承而尋找金州大師。在尋找的過途中,坐了十二個月的船才見到了大師,然後爲了修持菩提心在大師身邊整整呆了十六年,最後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成就。所以我們爲了修持菩提心也更應該親近善知識。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妙樂;願一切有情遠離親疏愛憎,常住大平等舍。

  四、四無量心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四無量心”。實修有實修的次第,念誦也有念誦的步驟,慈、悲、喜、舍也有它的順序。但由于每個人的根器、因緣不一樣,所以有些人從慈心開始修持,一直到能做到“舍”心的境界;有些人從“舍”心開始修持,然後慢慢達到慈、悲、喜的成就。

  那麼,什麼叫做慈心呢?

  當我們看到衆生非常快樂,沒有痛苦的時候,我們在心裏希望一切衆生能夠永遠保持這快樂,希望他的快樂長久或者永恒,不僅願他們具備快樂,還願他們具備快樂之因,這樣一種心態叫做“慈無量”心。巴楚仁波切曾經說:“慈無量就像雌鳥養育小鳥一樣。即雌鳥養育小鳥時,首先建造一個柔軟舒適的窩,然後用羽翼覆蓋,給予溫暖。在小鳥能飛翔之前,都是以輕柔的舉止撫育小鳥。同樣,我們也應當以身、語、意慈愛地對待叁界的一切衆生”。修習慈心的功德是難以計量的。《月燈經》雲:

  于億萬刹土,廣興無量供,

  供養最勝土,比慈心功德,萬分難及一。

   修習慈心的人,在沒有證得菩提以前會獲得八種利益。《寶曼論》中說:

  天人多以慈心向,時時並爲作佑護,

  心常安逸快樂多,毒藥武器難加害,

  無需動苦諸事成,能生梵天之世界,

  縱然未能得解脫,慈心能獲此八利。

  什麼叫做悲心呢?

  當我們看到一個衆生受苦受難的時候,我們心裏希望一切衆生都能離開這個痛苦,不僅僅願有情離苦,還願他們離苦因,這樣的一種心態叫做“悲無量”心。悲心的對境是感受痛苦的衆生,當你看到痛苦的景象時才能生起悲心。所以慈心和悲心的對境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態上也稍有差別。慈心是願衆生獲得快樂,悲心是願衆生遠離苦痛。

   我覺得從悲心開始修比較容易一些。因爲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很快樂的時候,心裏希望他的快樂能夠恒久的心態比較難以做到。但是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痛苦,我們就自然而然地很希望他離開這個痛苦,這樣的同情心是比較容易生起的,所以還是首先修悲心比較容易一些。悲心修好後,慈心、喜心、舍心自然就會生起,因爲這四種心息息相關。修持大悲心的功德,等于修持一切萬法的功德。佛陀在《攝正法經》中說:

  欲獲得佛果,學多法不成,

  唯當學一法,何爲學一法?

  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

  彼獲諸佛法,了如指掌矣。”

  什麼叫做喜心呢?

  當我們看到衆生快樂的時候,希望一切衆生不但不離開所具有的這種快樂,並希望衆生的快樂和幸福更加增長,更加長久的想法,稱之爲是“喜無量”。這比“慈無量”的境界更高、更勝一些。如某人在佛法上達到很高的境界,或是好的功德産生的時候我們特別的高興,這也是喜心。

  什麼叫做舍心呢?

  看到親人時不起貪執心,看到仇人時也不生嗔恨心,親人和仇人沒有任何分別,能夠達到一個平等的境界,這就是“舍無量”。

  有些經典或一些高僧大德們也曾經說過,首先修舍心會比較容易一些。巴楚仁波切說:“舍無量”應當是如仙人布施一樣。譬如,仙人們宴請賓客時,對于高貴卑賤、強大弱小、賢善惡劣、高、中、低等的一切人都無有差別而進行布施。同樣,我們應當對遍布虛空界的一切衆生——大悲心的對境平等相待,在沒有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應反複修心”。

  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這四種“心”不同的地方是什麼,知道四無量心的功德有多大,然後慢慢讓自己做到。

  然而四無量心不僅僅只是在一兩個人身上生起的。比如在父母身上生起的慈心,或在自己孩子身上生起的慈心,這並不難做到,這並不是四無量心中所講的慈心。無量的意思是指不僅僅是在一兩個人的身上生起的,而是在很多的衆生身上生起,才談得上是無量。普賢行願品中說:

  乃至虛空世界盡,

  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恒無盡。

  這就是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舍心無量。

  修持四無量心具有四種功德:

  一、今世會獲得安樂

  二、福報增長到無限

  叁、對菩提佛果意志堅固

  四、爲了衆生而能夠承受輪回的苦海

  首應觀修,自己與他人的同質性。在趨樂和避苦方面,一切衆生並無二致,所以應像護念自己一樣地護念衆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