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時只要精進的念咒、念經就可以呢?數量重要還是質量重要呢?

  居士問:學佛時只要精進的念咒、念經就可以呢?還是說不但要念,而且還要知道經咒的含義和傳承呢?數量重要還是質量重要呢?

  答:修行人有兩種,一種是智慧較高的,另一種是對叁寶非常虔誠,但缺乏智慧的。

  無論是哪一種修行人,如果對經文或咒語的含義通達,對本尊、上師的傳承背景都了解的話當然好。但對于忙于瑣事的在家居士們而言,其中的道理不了解也沒有很大的問題,因爲這些經文、心咒、祈禱文都是佛菩薩的金剛真言,誰虔誠祈禱,誰就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只要具備虔誠就足夠了。佛法的真正加持主要源自于對它的信心,而並不是人人都要具備佛法的知識才能獲得成就。對佛法的信心是上等的,那麼得到的加持就是上等的;信心是下等的,得到的加持就是下等;如果沒有信心,想要獲得加持是不可能的,所以說虔誠心極其重要。

  如果對佛法沒有具足虔誠心,僅僅停留在佛法理論知識、研究的層面上,那得到加持或感應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而且這類人很可能成爲“法油子”。

  爲什麼說修行中對佛法知識的學習是相對次要的呢?

  因爲我們凡夫本來就是迷惑、錯亂、顛倒的,不管怎麼思考還是無法超越迷惑的思想範疇。所以光靠邏輯推理,研究思考佛法而不重視實修,最後仍然是無法獲得證悟的。但如果特別虔誠地讀誦經文、修持心咒的話,僅依靠佛菩薩的加持,成就者們的證悟境界是離我們越來越近的,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因此以虔誠心實修佛法是相當重要的。

  但是在實修佛法時,如果僅僅追求持咒的數量這是不夠的,還一定要在虔誠心的基礎上,調整心態、保持正念、專注于持咒,這樣才會進一步改善內在的素質和淨化心靈。譬如:念觀音菩薩心咒的時候,就起到念得越多嗔恨越少,念得越久慈悲越大的作用。如果能達到這樣的成效,那我們就真的做到了佛經中所說的:“證一分功德,斷一分煩惱”的境界了。

  基于悠久的佛教文化及古老的傳統習慣,現在中國內地學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如今很多的學佛人,只是通過看一些經文、書本、光盤和網絡上的資訊,自己就去修,我覺得雖然這是一種時代的變化,不得不接受,但如果僅僅依靠這種方式修學佛法還是不夠的。

  爲什麼現在修行人這麼多,但成就的卻很少呢?

  原因有叁個:

  一、沒有尋找具德的上師,或者沒有親近活生生的善知識,因此,起初缺乏具德上師的正確引導。其次,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沒有得到具德上師的護佑。

  

  二、沒有接受正規法教的傳承,無法得到曆代傳承上師們的加持。

  

  叁、缺乏上師們傳教的竅訣或不經過聞思高僧大德們宣講的經、論,而直接閱讀一些佛經後自己就去盲修瞎練。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傳了八萬四千法門,所以說佛法太廣,法脈太多了,而人的智慧卻很淺,福報薄弱、壽命極短,家庭生活和社會工作繁忙。所以我們不可能依靠自力來辨別哪一種法是了義還是不了義的,哪一種法是比較適合自己根器的,哪一種法是真正能幫助淨化自己心靈的,哪一種法是能對治我們煩惱的,這些我們自己都非常難以把握。如果只按照書本上的經文來修行的話,我們根本找不到對治煩惱的竅訣,更不知道從哪裏著手。

  因爲這樣的原因,在修行過程中出問題的學佛人也不少。他們不但沒有從佛法中獲得解脫,有些人還會誤入歧途,甚至可能走火入魔等情況。

  這些並不是佛法的問題,而是學佛人對佛法的認識有誤,內心缺乏正知正見,導致了偏差。我建議當今的修行人不要僅僅靠書本、經典、網絡上的資訊或是書本中的解釋去盲修瞎練,這樣修很可能會出問題,因此這方面我們一定要謹慎。

  現代忙于瑣事的學佛修行人不一定要持很多不同的咒,只要很虔誠地念六字真言應該就足夠了。

  古代大德們說,六字真言是萬咒之王,是八萬四千法門之精髓,一切成就之根本。所以藏地的修行人非常重視六字真言,連叁歲的小孩都會念。在家居士們也不一定要看很多經文、閱讀大量論典等等,因爲忙于瑣事的同時研究這些深奧的佛經並不是很容易的事。在依靠自己信心的基礎上,依止一位跟自己有緣的具德上師,並且在他的引導下,專心修行、一門深入,這樣的修行才是比較有意義的。

  如果我們學習佛法時有具德上師的指點,在繁忙的社會中也會一樣獲得佛法的加持。

  如果我們能夠將佛法的修持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那不但在生活中可以獲得佛法的幫助,還能減輕工作上的種種壓力,而且生活也會因此變得輕松且有意義。

  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長期的修行,讓自己的心逐漸平靜下來,生起慈悲心等內在的功德,真正達到實修的成效,慢慢獲得解脫,最後成就圓滿佛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