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醫的特質
淨耀 居士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關于宇宙人生真谛的至善、圓滿的教育。
佛教醫學是人類最徹底、圓滿的醫學理論,佛陀是“大醫王”,能醫治叁界衆生的一切病苦。
佛醫不同于其它醫學,相對于中醫、西醫的醫學理論,有以下幾個特質:
一、佛醫是最徹底的醫學
關于疾病的原因,不同的醫學理論有不同的解釋。
中醫理論認爲,疾病的根源,分爲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外在的方面就是“外感六淫”,“六淫”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內在的方面就是“七情致病”,“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七情過度則帶來疾病:“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驚傷心肝”。
西醫理論認爲,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人體感染了病菌、病毒所致,認爲主要的疾病都是這“外源性”疾病,次要的疾病是“內源性”疾病,如精神病、遺傳病等。
佛醫理論認爲,疾病的最主要、最根本原因是人心的“叁毒”:貪、嗔、癡,因爲這無量的“叁毒”造成了無量的業力、業障,從而導致疾病,其它原因是生活環境與自身生理上不相適應的“四大不調”。
按佛教理論,“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法由心想生”,“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萬法唯心”,由此,疾病也是“心”的生滅法——病由心生,病從心滅。
佛教所說的“心”,是指“心識”,即“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比中醫所說的“七情”,比西醫理論的“心理”更深入、更徹底。
1、眼識: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6、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沈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爲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恒審思量。因爲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爲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爲“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余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于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爲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叁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爲我,因此生起貪、憎、癡、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于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爲一切衆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8、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爲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叁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爲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爲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衆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爲,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恒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爲我,而爲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佛教“八識”理論,是最高、最徹底的宇宙、人生真相的學說,揭示了一切生命“生、老、病、死”的真相。
另外,對于疾病的載體——人體,不同的醫學理論也有不同的看法。
中醫理論認爲,人體是由叁寶:“精、氣、神”構成,這“叁寶”充足、和諧、平衡,人體就健康,否則就生病。
西醫理論認爲,“人是機器”,人在本質上與山河大地等外在物質沒有本質區別,只是比較複雜一點而已,只是一部複雜的機器,本質上還是機器,不承認“精、氣、神”等學說,更不承認佛教的“八識”理論。
佛教理論認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人體是自己“心識”在六道中的“應報身”,人體是“身、心、靈”叁位一體的存在。這裏的“靈”即“心”,不同于中醫理論“精、氣、神”所說的“神”,更不同于西醫理論的“心理”。
佛教的因果律,深刻、徹底地揭示了疾病的原因:人心的叁毒:“貪、嗔、癡”。
佛教“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博大精深理論,打造了佛醫理論的精髓——病由心生,病從心滅。
佛教是生死解脫的學說,是最徹底的生命理論,佛醫的目標,是拯救衆生超越叁界、解脫生死,這是中醫、西醫無法做到的。
二、佛醫是最智慧的醫學
1、身、心並治,以治心爲內在目標,以治身爲外在目標,這是佛醫的最基本特征。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基本上都只治療身體,很少有“心”的成分。中醫、西醫的目標都是治療身體疾病,而佛醫則不僅要治療疾病,更注重的是消除疾病的根源:業力、業障。
2、“內學”特征,這一點與中醫類似,與西醫的“外學”完全不同。“內學”就是向身心內部求索、研究的學問,“外學”就是向身心外部求索、研究的學問。由于“內學”的方法,中醫形成了“精、氣、神”理論,佛醫形成了“身、心、靈”理論,而西醫則是病菌、病毒學理論,物理、化學、生物等理論。
3、整體生命觀。中醫和佛醫,都是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是一個系統觀念,而西醫則是分門別類,分科分目,局部、片面地去分析人體的疾病規律。
4、自愈理論。西醫基本忽略或不承認人體自身的自我醫治功能,認爲疾病靠外在的藥品直接醫治,治療的重點是殺毒、殺菌;中醫和佛醫都認爲,疾病可以依靠人體自身的愈合功能治好,藥品和其它手段只是激活、激勵自身的愈合能力。佛醫和中醫的不同還在于使用“心藥”——慈悲與智慧,可以不用外在的藥品。
5、自我治療。佛醫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可以不需要外在的醫生,外在的藥品,自我治療,自我康複,這和中醫、西醫是完全不同的。
6、佛力加持。當誠心忏悔業障,誦經念咒時,可以感應道交,獲得法界力量的支持,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感應,從而消除業障、離苦得樂。
叁、佛醫是最完整的醫學
西醫的最大特點是“臨床醫學”,都是研究睡在床上的病人,而對于“預防醫學、康複醫學”,並沒有表現出突出優點。而佛醫是非常完整的,既是“預防醫學”,又是“臨床醫學、康複醫學”,佛醫最強調的是“預防醫學”。佛門有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菩薩所做的就是防微杜漸,在“因”上下工夫,告訴衆生因果的道理,讓人戒惡從善,離苦得樂,往往在“因”上就把病排除了,就防止了疾病的開花結果,釀成苦果。這方面,佛醫比中醫、西醫做得最徹底、最完整。
四、佛醫是最上等的醫學
中國有“上醫治未病”的說法,早在1500年前,藥聖孫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提出了“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這一論述充分強調了預防醫學的重要性。佛醫“治未病”的理論比中醫完善、徹底,和西醫相比,更是顯得無比優越,所以,佛醫是“上醫”、“大醫”。
曆史上有一個公案,秦國有一位神醫,名叫扁鵲,他不需要把脈,只是看看你的神情,馬上就知道你的病。扁鵲有一次爲齊桓侯(桓公午)看病,他對桓侯說:“你現在有病了,應該要吃藥。”桓侯講:“我那裏有病,我身體很健康,身強力壯的,那裏有病?”再過一段時間,這扁鵲一看,這病愈來愈深了,扁鵲就跟桓侯說:“你的病以前是在皮膚上面,現在是到皮膚裏面、血管裏面去了,要趕快醫治喔!”桓侯說:“我那裏有病?我沒有病。”再過一段時間,桓侯知道自己病重的時候,去找扁鵲,扁鵲已經不在了,桓侯就病死了。
原文如下:
史記卷一百五: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爲功。”後五日,扁鵲複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複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閑,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複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這個案例說明“上醫”的重要性。
五、佛醫是最廣義的醫學
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大醫治國、中醫治人、小醫治病”的說法,按這個說法,佛醫則是“大醫”,佛陀是“大醫王”,佛陀醫治的不僅僅是人體疾病本身,還醫治社會、人心,帶領衆生脫離生死苦海,是很廣義的醫學,不是像西醫那樣,是很狹義的醫學理論。
佛醫的最終目標,還不是象中醫、西醫只是治療身體的疾病,而是解脫生死,超越叁界。
《佛醫的特質(淨耀居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