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讓孝順做得更圓滿(蔡禮旭)

  讓孝順做得更圓滿

  

  蔡禮旭

  孝一定跟順在一起,孝順、孝順。當我們孝敬自己的父母,一定要想著父母能不能歡喜地接受,不能說我們想怎麼孝就怎麼孝,這個心態不對。舉個例子,我們出門在外,每次都給父母買些吃的。我們一位朋友他出差給父母買吃的,買了幾個月之後突然他母親說了:“兒子,你買東西回來,我們很高興,但是你下一次買,可不可以不要買這些堅果、幹果類的東西,我們咬不動。”請問他在買這些東西的時候爲誰而買?自己。吃的東西,一定是買父母愛吃的,怎麼是買我們愛吃的?

  包括父母生日,我們給父母祝壽,請問是點父母喜歡吃的,還是自己喜歡吃的?我看還不只是自己喜歡吃的,可能是去孫子喜歡吃的,是兒子喜歡吃的地方,而不是爺爺奶奶喜歡吃的地方。往往老人家都喜歡甯靜,喜歡節儉,你把排場擺很大,你夾的那些菜,可能爸爸媽媽都在那裏算,這一盤多少錢,那一盤要多少錢,他吃得可心疼。倒不如在家裏,很簡單的五、六盤菜,都很清淡,吃了胃也沒負擔,又是自己的媳婦、晚輩們親手煮的,吃起來很溫馨,又很有氣氛。所以順,一定是以父母歡喜的方式去孝敬。

  比方說買衣服給父母,父母就覺得那衣服太貴了,他穿在身上可能都覺得舍不得。有兩個兄弟冬天給媽媽買棉襖,大哥買了一件是九十九塊錢,弟弟買了一件比較高級的,叁百九十九塊錢。這個九十九塊的大哥買的,媽媽拿到以後,歡歡喜喜就把它穿上了。後來弟弟買來,媽媽一看叁百九十九,沒說什麼話,就把它擺到櫃子裏去。弟弟心裏很不平衡,我花的錢比哥哥多那麼多,媽媽居然穿哥哥的,不穿我的,還抱怨母親。後來哥哥就對弟弟講,你買的那件衣服我在百貨公司也看到,我也覺得很好。但是當我要買的時候,想到媽媽一定嫌貴,一定會舍不得。所以我又繼續找,看有沒有一百塊錢以下也挺保暖的,媽媽會很歡喜接受。皇天不負苦心人,他哥哥找到了。弟弟一聽也若有所悟,忽略了要站在父母的心境當中去考慮才對。

  在我們文化中心當地湯池鎮,有個孝子,他的母親八十多歲了,他們家誰當家?八十幾歲的奶奶當家,媽媽當家。他說只要老人家高興,這個要這麼做,他們就順著她這麼做,這也是順。孫子在城裏買了房子,也挺有成就的,老人家想去看看,看看孫子現在住的,看一看她心裏也安。這個老人不習慣坐車,會暈車,他的兒子五、六十歲,怎麼辦?用板車推著八十幾歲的老母親,就這樣走了將近六個小時的路程,推著老母親進城去看孫子。早上一大早就推出去,在孩子家住了一晚上,隔天一大早又把母親推回來,那種順的精神真是讓人很感動。

  有個長輩她對婆婆很孝順,婆婆很節儉,假如買新鞋送給婆婆,可能婆婆會不接受。她就想好了,新鞋剛買來穿起來都比較緊,你買個新鞋送老人,她有壓力。所以她都看好這雙鞋子很適合婆婆,然後她就自己穿在腳上,把它穿一個禮拜左右,穿得松了,老人穿了就很舒服。她就穿起來在婆婆面前多繞幾圈,繞到婆婆說你這個鞋子很漂亮。她說這個我都穿過了,婆婆你試試看,婆婆一試很合腳,她馬上說婆婆你穿特別好看,就送給你了。婆婆就比較能接受,好好好。不只鞋子是這樣,衣服也是這樣,都自己先穿一陣子,然後穿給婆婆看,婆婆生歡喜了,就趕快脫下來給婆婆穿。那麼細膩地去奉養自己的父母,以至于自己的公公婆婆,孩子看到眼裏都會非常地感動。所以孝順、孝順,這是門學問,一定要能感同身受父母的心境,我們這個孝才能做得圓滿。

  有個服刑人員,他出獄了,出獄前警官就問他,你出去第一件事要做什麼?他馬上說先到城裏去打工,賺些錢買些禮物,再回去看父母。警官就跟他說,你這樣不對,你是站在你自己角度思考,你有沒有想到你在獄中的時候,你關的是有形的牢獄,你父母關的是無形的牢獄,每天在家裏期盼你早點出獄。所以你應該先回去,跟父母講我已經出來了,回去給父母洗洗腳,回去把你在獄中學到的《弟子規》跟父母講一講。父母想,我的孩子真的懂事了,他非常安心,你再去好好地賺錢行孝。這都是要從父母的心境當中去考慮事情。

  當然我們也知道《弟子規》說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對父母很好、很盡心,結果兄弟不和樂,這還是不孝。因爲父母最歡喜見到的,就是我們兄弟姊妹很團結,甚至下一代都很團結,這是最欣慰的事情。

   

  摘自《蔡禮旭老師講弟子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