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在尋常日用中——《金剛經》的現代意義(成峰)

  道在尋常日用中——《金剛經》的現代意義

  成峰

  一、本經簡介

  佛教的經典,在中國翻譯流傳的有數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廣、注疏最豐者,當屬《金剛經》了。《金剛經》屬般若系經典,在中國雖有多種譯本,但最早的本子是羅什翻譯的,而佛教界流傳最廣的也是這一譯本。無論在語言的簡練流暢,還是內容的忠實程度上,其他譯本都不能與之媲美,這才使它至今仍獨步于教界。文人們愛其文字優美而去讀誦,哲人們慕其哲理豐富而去研討,而那些禅修者,更視《金剛經》爲修心指南及開悟之鑰。至于民間的普通信徒,也以讀誦《金剛經》爲日常功課,並從中得到感應。《金剛經靈感記》一書,就收集了很多因讀誦《金剛經》而獲得感應的例子。所以說,這部經典的確太殊勝了,使得人們都樂于接受它、弘揚它。

  二、生活與修行

  從《金剛經》來看,佛法就是解決“心”的問題。此經當***者須菩提向佛陀請教:“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是發菩提心,爲修習菩薩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則是發菩提心所要達到的目的,《金剛經》就是圍繞著這一前提而展開。降伏其心既是《金剛經》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問題。

  《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心的不安定因素。如何降伏煩惱呢?般若法門告訴我們,要從通達空、無住入手。我們之所以産生煩惱,是因爲六根緣六塵境界時,執我又執法,由我法二執起貪瞋癡煩惱。如果能以般若智通達我法本空,不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住色聲香味觸相,那煩惱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是梵語的音譯,因爲在漢語中難以找到相應的概念。倘若一定要將它譯出,或可勉強稱之爲“智慧”。

  “波羅蜜”亦是梵語的音譯,譯成中文包括兩種內涵:一是過程義,指我們完成一件事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古人也將“波羅蜜”譯爲“度”,因而“六波羅蜜”又曰“六度”;一是究竟圓滿義,指一件事情徹底成就了,在這個意義上,古人又將“波羅蜜”譯爲“到彼岸”。 

  “般若波羅蜜”,就是說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衆生在生死此岸,要到達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般若。《心經》曰:“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叁世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無上菩提。《維摩诘經》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一切諸佛都是以般若與方便二智爲父母,由有般若,始能産生一切諸佛。梵語佛陀,漢譯爲“智者”或“覺者”,可見成佛乃智慧的成就。而這個智慧貫穿在生活的細節上,滲透到尋常日用之中。我們可以從本經的序分中看到佛陀給我們的諄諄教誨。

  在本經序分中,佛陀的出現不同于許多大乘經典中的放光動地,或者無量菩薩天人圍繞,而是更多地以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形式來到我們面前。

  經中記載:“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剛經》以日常生活作爲發起因緣,正體現了般若法門的修行風格。

  說到修行,通常會讓人聯想到誦經、坐禅、禮拜等等,總之是有固定的形式。誠然,我們不能否定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並不僅僅局限于此。“行”乃身、口、意叁業之行,我們意業中的貪瞋癡煩惱,使得我們的身、口不斷造作殺盜淫諸妄業。而修行就是對錯誤的思想、語言和行爲進行修正,使之符合道德規範,使之與佛道相應。

  《金剛經》以顯實相爲宗。實相即諸法真實相,證得實相要離相,不住于相。所以《金剛經》以無住生心爲要領,表現在修行上,也就沒有固定的形式,只是在日常生活的四威儀中修行。因爲實相是無相的,也是無所不在的,要通達實相自然不能住于某種相。只有在日常生活處處離相無住,才能與實相相應。

  這也就是禅家所講的“道”在日常生活中。那麼,如何從生活中去體會道呢?禅家告訴我們,“平常心是道”。何爲平常心?馬祖道一說:“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凡聖。”

  道是現成的東西,只因被妄想執著覆障而不得顯現。倘能去除染汙之妄心,道就自然能夠顯現。一旦起了修道之心,就將“道”作爲“修”的對象,將無爲法當作有爲法,這樣依舊還有執著。南宗禅爲掃除學人向外尋求的意念,主張修行與生活一體化,反對外向式的修道。

  此外,“饑餐困眠”的公案對于我們理解這段經文也是很有幫助。

  有位源律師向大珠慧海請教:“和尚修習禅道,還用功嗎?”

  “用功。”

  “怎樣用功呢?”

  “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源律師聽了,疑窦叢生:“別人也都是這樣,饑餐困眠,豈不是和你一樣用功了嗎?”

  “不一樣。”

  “爲什麼不一樣呢?”

  “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般挑揀;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因此,他們與我的用功不同。”

  對于真正的修行者來說,行也是禅,睡也是禅,動也是禅,靜也是禅。饑餐困眠,處處皆道場。離開饑餐困眠而追求佛法,不異南轅北轍。

  結 語

  總之,《金剛經》的無住生心的思想,爲我們有效處理生活與修行兩者間的關系提供了清晰的指導,爲安頓身心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修行人學會用這種方法處理生活中事務,內心就不會黏附在五欲六塵之上,更不可能被貪瞋癡慢等多種不良情緒所包圍。正如經名的喻義所表達的那樣,宛如金剛的般若智慧必定可以斬斷世間的一切煩惱,通向自在清涼的彼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