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心求正覺,忘己濟群生——《普賢行願品》的啓示(成峰)

  發心求正覺,忘己濟群生——《普賢行願品》的啓示

  成峰

  《普賢行願品》簡介

  《普賢行願品》,它的全名爲《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由唐代般若法師翻譯。本經的文字分長行、偈誦兩部分。

  在本品開始,普賢菩薩告訴諸位菩薩與善財童子,想要成就佛的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那麼,十大行願的內容分別是什麼呢?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長行有十大段,說明這十種行願的內容。每一行願都以華嚴法界遍于十方叁世,無窮盡,無間斷。並以虛空界、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四法爲比喻,說明無盡。最後,說明受持此經的殊勝功德。

  本品以十大行願爲核心,以證入華嚴法界爲宗旨,以利益有情爲入門,以往生淨土爲方便。

  普賢十願的誦持,現在仍然是漢傳佛教寺院的常課。十大行願其實介紹的就是菩提心的具體內容。的確,在中國佛教界,長期以來,對于菩提心教法缺乏重視,造成很多弊端。重新認識發菩提心在修學佛法上的重要性,以及發心與自利利他的關系等,對于糾正以往的不足的確有著重要的作用。

  凡夫心是我們目前的特征

  我們必須知道,虛妄的凡夫心成就了凡夫的品質。毫不誇張的說,凡夫心是我們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的原動力,是造就我們無始以來流轉六趣的根本因。

  觀察一下我們的起心動念,經常生起的是什麼念頭?是在想財色名食睡,還是饒益有情?是爲自己算計的次數多,還是替別人考慮的時候多?考量絕大部分人,答案是相同的,第一種想法占據了主導。

  因此,形式上看起來我們好象是在學佛,外表也很精進,然而,我們在心行上卻沒得到改善,在人格上也未獲得升華。我們在心念中總是不斷地爲自己盤算著,乃至考慮與自己有關的利益。這樣長期反複地熏習,生命簡單到僅僅只是相同的重複,相同的輪回。年複一年,日複一日,早已習慣如此生活的我們,安樂在以自我爲中心,以牢固的我執、法執爲中心的怪圈裏。每天用觸對的六塵境界滋潤自己的無明與貪愛,一刻也不曾中斷停止。因此,當巨大的反作用力到來之時,即使我們有一百八十個不甘心、不願意,那也只能是徒勞與惘然。這怨不了別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我們必須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別人無法替代你去受報。

  學佛人爲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發起了願菩提心。剛一開始,在弘法、工作、學習等過程中,或許還能勤加守護、不令喪失。可是,一旦遇到境緣的誘惑,如果不用戒律的铠甲做防護,而自身的定力與智慧又不夠,再加上沒有善知識的攝受與同參道友的提醒,往昔的串習又會現前,常常會忘記當初發下的誓言乃至退失菩提心。這也是爲何修道人多如牛毛,可是成就人卻少之又少的原因。

  古德雲:“不退初心,成佛有余。”又有:“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路邊;學佛叁年,拿佛賣錢。”原本得人身、遇佛法、修佛道是非常殊勝難得的因緣,佛經中因而有“盲龜遇木”之喻。那麼,我們何不珍惜暇滿人生,把握一期生命,充分利用此生提升個體的生命品質,完善自我的道德缺陷,饒益一切有情,利樂廣大衆生。這樣,才不至于白入佛門一場,也不會辜負善知識的辛勤教誨。

  相反地,如果正確的發心過程中卻誤入了凡夫心,不能不說是一椿令人扼腕痛惜的事情。不僅對不起成就我們的衆生——父母親朋、師長同學,也辜負了自己的本覺靈性。

  菩提所緣緣苦衆生

  從利他中完成自利

  菩薩道修行,從初發心修行直到成佛,就好比樹的生根,長出樹幹,發出枝葉,開花結果。經典上經常以樹根與果實來比喻菩薩修行過程中自己和衆生,自利與利他的關系。

  《普賢行願品》上說:“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能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樹必須先有根,否則即不能生長。而菩薩修行由初發心到成佛,亦必須有根。大乘佛法的根是什麼呢?以大悲心爲因的大菩提心,就是大乘法的根本。修大乘行必須先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亦即是大悲心,若是缺乏了大悲心,則任何行爲都是有漏之因、人天小果,與成佛遠離。什麼時候有菩提心、大悲心,即是菩薩;而大悲心一旦退失,即非菩薩。

  平常我們總以爲根先長好了,樹才開始生長。但是事實上,根與樹的發展是均衡的。根紮得愈深,樹也就長得愈高;樹長得愈大,也就表示根長得愈廣;根與樹的生長是同時的。所以發菩提心與行菩薩道,也應同時的進行,並非是先把心發好然後再去行。所以菩薩道行得越大,菩提心也就越堅固。

  大乘佛法最關鍵之處在于,無論談到空與智慧或者是慈悲,從不會把自己和衆生分離起來。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衆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兩者完全相同;所以,大乘佛法講到慈悲與智慧,更注重與衆生的平等而無二無別,這也正是大、小乘法的具體差異。

  所以修學大乘佛法,首先必須了解的一點,就是我們想要解脫,個人的修持固然重要,但是卻不能只顧自己。我們自己想要了生死得到解脫自在,衆生亦複如是;如果看見一切衆生在受苦,而自己的內心卻解脫自在,這不是菩薩的行爲。

  所以不可以棄舍衆生,與衆生同呼吸、共命運,自他不離,自他一體,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與慈悲,也才是真正的菩薩道、菩薩行。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起菩提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