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處世智慧(周桂钿)

  處世智慧 

  周桂钿

   《達生》載:仲尼適楚,出于林中,見佝偻(音溝樓)者承蜩(音條),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锱铢 (音資朱);累叁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蹶(音決)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爲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謂乎!”

  這段典故說的是,凝神專心,集中注意力,是做好事情的關鍵。但是,道家也提示,有的時候,人在被利益吸引的時候,容易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過分集中注意,而忽視了安全,那就壞大事了。

  所以“學藝需凝神,貪利勿忘身”,是成就事業的關鍵。

  凝神可以超越自己創造奇迹

  【典故今譯】

  《痀偻承蜩》這個典故的大意是:孔子到楚國,從森林中經過。看見一個駝背的老人在粘蟬,就像隨手拾取一樣,非常容易。孔子就問他:“你是有技巧呢,還是有什麼道理呢?”他說:“這是有道理的。我花五六個月的時間練習, 能夠在竿上疊兩個丸子而不掉下來,那麼,粘蟬失敗就很少了。疊叁丸也不掉,那麼失敗只有十分之一。疊五丸還不掉,那麼,粘蟬就像撿拾東西一樣。我站在那裏,身體就像木樁一樣靜止;我舉著手臂, 就像枯樹枝那樣不動。雖然天地這麼大,萬物那麼多,我就知道有蟬翼。我不回頭, 也不側臉, 不因爲任何事物,轉移對蟬翼的注意力, 做什麼會不成功呢!”孔子聽了很感慨,對弟子們說:“意志不分,精神集中,這位駝背老人就體現了這種精神。”

  【注評】

  這裏講的是具體的小事情:粘蟬。一個殘疾的老人,集中精力,還可以做成一件常人很難做到的事情。這說明,一般健康的人,只要集中精力,可以做好許多想做的事情。這道出了重大的理論問題:如何超越?許多人經常講超越,實際上他們只是感到好玩,講講而已,沒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體會。有些人以爲不想什麼事,不做什麼事,就可以超越。超越太容易,就不值錢了。

  過分專注于利益易,忽視安全,使自己置身險境

  上面講到凝神專心,集中注意力,是做好事情的關鍵。但是,有的時候,在被利益吸引的時候,容易利令智昏。過分集中注意于利益,而忽視了安全,卻是危險的。《莊子·山木》記載:一只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在樹葉下涼快,很舒服,忘了自身的安全。這時螳螂正舉著雙臂,要捕捉蟬。螳螂捕蟬,“見得而忘其形”,即將得到蟬,螳螂忘了自己的安全。異鵲利用這個機會想捕捉螳螂。“見利而忘其真”,它也忘了自己本性,翼大可飛而不飛,眼大應見而不見。莊周拿著彈弓向異鵲瞄准。這時,莊周忽然悟到,自己是否也有危險。他趕緊扔掉彈弓,掉頭就跑。管栗園的虞人追出來,以爲莊周是偷栗子的人,一邊追一邊罵。這裏說的蟬、螳螂、異鵲,都全神貫注于逐利,而忘了自身的安全。

  見利思義,知利知害。這是辯證法。那些落馬的官員,貪汙受賄的時候,見利忘義,拿了很多錢,還沒花,就進了監獄,在鐵窗中度過後半生。有的過去還積極肯幹,爲人民做過一些好事,結果一旦犯案,一筆勾銷。一時糊塗,玷汙了一生清白。這都是不合算的,開始就注定是賠本生意。

  做小事需要凝神,做大事更要凝神

  這裏有一個“凝神”。凝是凝固、凝結的意思。前幾期我們在講一個人迂腐的時候,舉過一個反面的例子:《淮南子·汜論篇》有“凝信”的說法,說的是一個叫尾生的人,與一個婦女約好在橋下見面,他等了很長時間,婦女沒來,河水上漲,尾生被水淹死。婦女既然沒來,完全可以回家,或者水漲後,走到橋上等。他一點也不會變通,只是在橋下等,直至淹死,也不改變等候的地點。《淮南子》的作者批評這種僵化的“信”,稱之爲“凝信”。凝神,意思就是凝固的高度集中的精神。或作“擬神”,似不妥。

  現在世界上有許多人沒有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不能集中精力去做。興趣廣泛,誘惑甚多,靜不下心來,東張西望,朝叁暮四,什麼都想要,最後什麼也都得不到。到頭來,一事無成。做一件小事,需要凝神,做大事,更要凝神。

  孟子當年以下棋作比喻,講的也是要專心致志,才能學習好下棋。專心的程度不同,提高水平的程度也會不同。這對于學生來說,更爲重要。同一位老師,教一個班的學生,水平有明顯的不同,很大程度是學生的專心程度不同。這個專心不是一時的,這一節課,可能都一樣專心,效果不一樣,爲什麼?過去長期的專心聽課,積累下來,形成的基礎,有高低差別,對後來的效果産生很大影響。

  當然也還有其他的因素,例如是否經常仔細觀察事物,是否多看報刊雜志和其他書籍,是否用心思考過各種問題,是否認真參加過社會實踐,是否有水平相當的朋友經常在一起討論。這些也都是影響個人素質、理論水平的因素。在這裏需要強調的是做任何事情,包括看書,是否專心,都是非常重要的。專心不是一種偶然性行爲,應該是一種生活習慣。這種習慣是經過精心培養,長期堅持,逐漸形成的。這種專心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性格,這種性格會影響自己的命運。一些青年學生,智商未必太高,高考時也沒有考上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由于受到專心的培養,有了專心的習慣,專心的性格,凡是到手的事情,不論大小事,都認真做到最好,首先讓自己最滿意。這種習慣和性格就可能使他在任何環境下走向成功,當官就可青雲直上、飛黃騰達;經商就能通達四海、生意興隆;做學問,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就會厚積薄發、桃李滿天下。他們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另一些青年,智商頗高,開始比較專心,成績優秀,考上名校,後來誘惑比較多,就開始分心了,既想升官,又想發財,還想當明星,出大名。結果可能不如人願,甚至一事無成。這類教訓是很多的,過去科舉考中狀元的人,多因後來不能再專心了,變得庸庸碌碌,最終平平淡淡走完一生。鑒于這類教訓,當今的青年人,應該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想包打天下,大包大攬,欲望也不要太高,選擇自己最想做的事,專心把它做好。陳省身有一句話值得記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這樣人生就有了價值,就有了意義。做的事大,意義深遠,自然更好。

  摘自《周桂钿文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