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文化方法論(楊振甯)

  中國文化方法論

  楊振甯

  傳統中國文化以歸納法求“理”,通過抽象化求“內外一理”。

  傳統中國文化怎樣進行歸納呢?那就是——思考。比如我們知道,有名的王陽明“格”竹子:坐在那兒,看著竹子,腦子裏頭轉來轉去,希望能夠了解到這個竹子的“理”是什麼。這跟西方的近代科學精神不一樣。不錯,後者也要有思考,可是還要有實驗。因此,傳統中國文化跟近代科學從精神上最主要的幾個分別就在于:傳統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以思考來歸納天人之一切爲理。這個傳統裏頭,缺少了推演,缺少了實驗,缺少了西方所發展出來的所謂Natural Philosophy。

  下面我跟大家再多討論傳統中國文化重歸納這一問題。傳統中國文化想要達到這個“理”,是經過歸納,是一些精簡化、抽象化、濃縮化、符號化的步驟。我們來看幾個例子。中國傳統文化裏很重要的一元,叫做“太極”。宋朝周敦頤的書上,第一次出現了《太極圖說》,裏面有很多觀念在周敦頤以前已經有了,不過這個圖則是第一次出現。你看,它講“無極而太極”,然後“兩儀立”,就是“陰陽”的這個觀念;底下是“金木水火土”;再下是一些“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最後呢,是“萬物化成”。它所代表的是一個要把所有的現象,包括物理界的現象,或者用今天的話說,物理現象跟生物現象,全都歸納成基本的幾個字,比如“金木水火土”,比如“陰陽”、“男女”、“乾坤”。這是中國文化傳統最典型的思想方法。

  我再舉個例子。今天的中醫,不只在中國社會,在西方也有重要的地位了。那麼,中醫說起對于人的身體的了解,總結出幾個字:“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所以就有了這個現象,比如把吃的東西也要分成寒的或是熱的。現在我們不講這件事情合不合乎實驗,合不合乎科學,我現在所講的是它這整個精神是什麼。它的精神就是要把對于人的身體、人的疾病這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歸納成幾個字,而從這幾個字來了解人的身體結構跟人的疾病是怎麼回事。這是傳統思想方法最重要的表現。你如果看一看中國的傳統裏面,代替西方的Ten Commandments的,也是幾個字:“忠”、“孝”、“信”、“義”、“福”、“祿”、“壽”、“氣”、“韻”。這些字在中國的傳統裏頭,每個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西方就不像中國這樣,倚重用一兩個字提煉出精神內核的思想方式。

  我再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國傳統的對聯。比如挽聯吧,一幅挽聯通常希望用十個字、二叁十個字、至多四十幾個字,要把這個人的一生,包括他的事業、他的氣質、他的思想、他的人際關系等概括起來。如果做得好,確實能夠提煉出一股精神,而這個辦法在西方是少見的。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中國詩詞往往很短,比西方詩平均起來要短。我認爲,濃縮、提煉、符號化或者象形化,在中國的傳統裏頭的重要性,比西方來得高,這當然與中國文學有密切的關系。大家都熟悉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昔秦皇漢武,略輸文彩;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幾句話,把很長的曆史裏頭很多的事情濃縮起來,這個境界,用中國話說,叫“氣吞山河”。這個“氣”字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大特點,西方是沒有的。我跟我很多的朋友談起,沒有人知道這個“氣”字在英文裏頭怎麼翻譯,意思譯不出來,只好譯音。

  我有一個朋友熊秉明,是一個書法家、畫家、雕塑家,又是一個美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他寫了一本已經一版再版的書,叫做《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書中這樣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書法。”他之所以這樣講,就是因爲書法最能夠體現這個抽象化、濃縮化的精神。我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爲什麼中國的文化傳統裏頭對于濃縮化、抽象化是這樣地注意呢?我覺得,這是因爲單音象形文字的影響。

✿ 继续阅读 ▪ 幸福(吳承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