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學多聞技藝精
曙正
雖然世間一切有爲法乃至我們的肉身都不過是因緣和合的産物,但我們要修行正法,行菩提路,卻必須要借助于這具肉身。而置身娑婆世界,想要維持肉身生命,就必須進行勞作。在《別譯雜阿含經》中,佛陀提到:“種田爲義利,妻爲最親友;衆生依熱苗,而得自濟活;如能勤作者,斯業勝聚斂。”可見,以勞動獲得正當財富,護持生命,是爲正道。
從古至今,凡勞作謀生都必須具備一定技能,農民要懂得耕作,商人要懂得商道,工匠更要學得好手藝。古印度有五種學問,稱爲“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此處“明”之所指即爲學問或學科,聲明爲音樂、聲韻等,工巧明爲明一切工藝技術算曆等,世間各種技藝,諸如工程、工藝等,均屬于工巧明範圍,醫方明包括醫學、藥學等,因明指稱邏輯學,內明則專指佛學,因佛學爲明心見性之學,尤其大乘佛教積極主張利益衆生,以破衆生內心之無明。此五明爲學人所必學內容,亦是圓成佛果之“大智資糧”。
這裏所講的“工藝”,即爲工巧明。佛陀言之“多聞工藝精”,就是要我們廣學多聞,不斷豐富知識,增長學識,精通技藝,這樣于己可以謀生,同時也能利于助人。工巧明的範圍很廣,《瑜伽師地論》之“工業明處”對此曾有細論:雲何工業明處,謂于十二處。略說工業所有妙智,名工業明處。何等十二工業處耶!謂營農工業,商估工業,事王工業,書算計度數印工業,占相工業,咒術工業,營造工業,生成工業,防那工業,和合工業,成熟工業,音樂工業 。俗話說:擁百萬家財,不如有一技之長。當我們具足謀生的能力,不僅可以更好地解決衣食所需,同時還能以淨資供養叁寶,或濟世救貧,利益大衆,從而爲自己廣集資糧,修得無量功德。
大家熟知的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在出家之前,即以才學名世,他擅長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教育等,多種技藝集于一身。時人盛贊其曰:“二十文章驚海內,文采風流四座傾。”李叔同一出家,便告別塵世繁華,傾心向佛,並誓願:“非佛經不書,非佛事不做,非佛語不說”。他謝絕了一切名聞利養,以戒爲師,粗茶淡飯,過午不食,從“翩翩濁世佳公子”,一變而爲“戒律精嚴之頭陀”。其進修佛法亦是博覽廣納而以中興南山律爲宗,窮究華嚴,深研淨土,力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晚晴集》等利益衆生,被尊爲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李叔同入佛後,世間諸藝皆廢,唯余書法。他以書法與衆生結緣,更以此引導衆生與佛法結緣,只要是心向佛法之人,大師從不吝惜筆墨,有求必應。晚年更以朱砂繪製十八羅漢圖和墨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行世。大師所遺墨寶,不僅是寶貴的文化財富,更令無量衆生廣結佛緣,深植善根,爲佛法樹立了“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崇高典範。大師以自身深厚的國學根基,對聯語也深有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叁百》。他爲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寫的諸多嵌字聯語,內容深刻、極富哲理。聯語這一形式,也由之成爲他勸人爲善、虔心向佛的巧妙手段。
由此可見,多學種種技藝,學習無量法門,于世間法可安身立命,于出世間法可廣開智慧,于己可積累資糧,于人可廣結善緣,既利益衆生,也成就自己。這樣的行持絕非雜修雜學,而是勇猛精進,示入世之相,行出世之教,所體現的正是積極向上的菩薩精神。
摘自《吉祥人生》